黄海大战的同一天,清军在朝鲜陆战场的防线完全崩溃。叶志超率队从平壤撤退,狂奔五百里,直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平壤失守使得朝野震动。
17日,军机处决定给李鸿章处分,拟了两条:一是严议;一是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黄马褂,请皇帝定夺。皇帝选择了后一个处分。
9月19日,黄海大战后的第三天,皇帝下旨着赶紧修复各舰,以备再战。23日早晨8时,日舰"浪速"、"秋津洲"驶至威海附近挑衅。炮台开炮后才退去。24日,烟台、旅顺、大连湾附近洋面,均发现日舰行踪。皇帝命海军加强防御。李鸿章同日命令丁汝昌、龚照玙,务必于十日内修好"平"、"丙"、"济"、"靖"4舰,在威、旅附近游弋。又命四"镇"同大雷艇在口外巡探,以壮声势。"定"、"镇"等舰,则需一个月方能修竣。
28日,李鸿章给丁汝昌、刘步蟾去电,对北洋海军今后的指挥权作了安排。电报说:
"禹亭伤痕渐愈,前虽据情奏令刘镇代理,不过代拆代行之式,旨令伤愈仍行接统。有此恶战,中外咸知,前此谤议顿消。望仍勉力视事,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倭犹有忌惮也。"
这份温词慰勉的电报,表现出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极大关注。虽然他深知丁汝昌不通海军,但对北洋海军其他将领更不放心。按照海军的排名序列,林泰曾位居第二。但林泰曾为人柔弱,故在丁汝昌负伤后,李鸿章超擢了刘步蟾。刘步蟾性格刚烈,锋芒毕露,能否协调全军,李鸿章没有把握。权衡之下,他希望丁汝昌早日重返岗位。
28日,李鸿章通知丁汝昌和旅顺守将,根据情报,日本将派大队北犯,尤其注意金州各岛左右,欲窜犯旅顺后路,毁我船坞。命令各炮台加强守备。海军加强修舰,并择可用者常出口外,靠山寻查,略张声势。10月2日,李鸿章再次电告,日本将派2万陆军,乘船在旅顺附近或山海关一带登陆。"定"、"镇"必须加紧修理,数日内出海,往来威、旅之间,使得日本运兵船不敢深入。他警告说,此事关系北洋全局甚大,若刘步蟾等借修理为延宕,误我大计,定行严参!丁汝昌虽病,但必须认真督催,不得被人把持摇惑。4日,李鸿章第三次发出指令,日本26艘运兵船即将内犯,不日直奉必有大警。"定"、"镇"、"济"、"靖"、"平"、"丙"6舰必须漏夜修竣,早日出海游弋。在电报中,李鸿章意味深长地说:"不必与彼寻战,彼亦虑我蹑其后。现船全数伏匿,将欲何为?用兵虚虚实实,汝等当善体此意。"可是丁汝昌仍不理会。不知出于胆怯,还是伤势未愈,或者军舰确实难于修复,北洋海军依然毫无动静。及至9日,终于引来一道严厉的上谕:"丁汝昌臂受板伤,因流黄水,并非伤重难期速痊者可比。而请假调理,竟可置身事外。着吴大瀓确切查明。"在强大的压力下,丁汝昌宣布回舰视事,订期出海。10月16日诸舰修理竣工。18日下午5时,北洋舰队从旅顺开拔,前往威海。这时距黄海大战,整整已有一个月了。
局势如此紧张,北洋海军却按兵不动,李鸿章固然想保存军舰实力,指示丁汝昌不必与日舰寻战,但并没有允许其伏匿军港,避战不出。从这点上研究黄海海战的得失,不难看出,北洋海军损失的不仅是5艘军舰,更重要的是丧失了作战的信心,从而自动地放弃了制海权,再也不敢与日本海军角逐,为日本进攻中国本土敞开了大门。北洋海军作为一支战略机动力量,拱卫渤海海湾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
据原"广甲"管轮,此时留在"定远"舰差遣的卢毓英记载,北洋海军"诸君皆以虎口余生,每以公余驰日逐于酒阵歌场,红飞绿舞,虽陶情荡魂,亦触目惊心。谁无父母,孰无妻子,寄生炮弹之中,判生死于呼吸,人孰无情,谁能遣此,所以作醉生梦死之态者,亦知身非金石,何可日困愁城?不得不假借外物,庶有以遏制此方寸地也。"这便是"定"、"镇"二舰在旅顺基地修理期间北洋海军的内幕真相。
9月27日,皇太后和皇帝在西苑颐年殿东暖阁召见翁同龢与李鸿藻。太后命翁同龢密往天津,询问俄国公使喀西尼调停之事。并命翁同龢"责李某何以殆误至此?朝廷不治以罪,此后作何收束,且退衄者淮军也,李某能不问乎?"翁同龢表示此行只代朝廷传述:"不敢以和局为举世唾骂也。"次日清晨,翁同龢微服出京,在通州乘一种叫做"卫舿子"的小船,航程40余小时,30日上午到达天津。关于此行,翁同龢在日记中说,他"见李鸿章传皇太后、皇上谕慰勉,即严责之。鸿章惶恐,引咎曰:'缓不济急,寡不敌众,此八字无可辞'。"但在野史里,人们记录的是另外一番内容:
"同龢见鸿章,即询北洋兵舰。鸿章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徐掉头曰:'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时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同龢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鸿章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同龢语塞,归乃不敢言战。"
此话因系亲李派人士所记录,倒也不能全信,比如翁同龢回京后就没有"不敢言战",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李鸿章阵营对前些年户部停止购买军舰的不满,也有推卸战败责任的意思。
9月29日,朝廷起用罢黜十年的恭亲王奕訢,命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衙门和海军衙门事务,会同办理军务。恭亲王龙钟老态,已经毫无办事魄力,也没法力挽狂澜了。
本文节选自《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姜鸣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