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综合新闻 > 正文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丰岛海战1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月14日 18:23 舰船知识网络版

  6月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出兵朝鲜后,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立即着手战争准备。他命令"吉野"、"八重山"从横须贺驶往朝鲜西海岸,监视中国向朝鲜派兵的情况,急令率"松岛"、"千代田"、"高雄"在福州访问的常备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海军中将,将三舰带回釜山转赴仁川。命令前往中国观察北洋海军校阅后逗留在烟台的"赤城",经威
海转往仁川一带侦察。这样,加上原先停泊在仁川的"大和"和"筑紫",朝鲜西海岸云集了多艘日舰。

  7月10日和19日,日本海军进行了两次改编,将警备舰队改称西海舰队,并将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的主要军舰编成联合舰队,由伊东祐亨担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17日,日本召开第一次大本营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战争。同日根据天皇的特别指令,恢复枢密顾问官预备役海军中将桦山资纪子爵的现役,接替中牟田仓之助出任海军军令部长。桦山是主战派的头目,主张将日本海军舰队的力量全部集中起来,组成庞大舰队,采取攻势方针,消灭中国海军有生力量,夺取制海权。这同中牟田海军中将所主张的"舰队守势运动"完全不同。所以日本《国民新闻》报写道:"谁人不谓桦山氏的就职意味着现内阁对于清韩问题的最后决心呢?"成立联合舰队正是桦山就职后采取的第一个行动。

  大本营根据海军的胜负,决定了三种作战方针:

  第一,若海战大胜,取得黄海制海权,陆军即长驱直入北京;

  第二,若海战胜负未决,陆军则固守平壤,舰队维护朝鲜海峡的制海权,从事陆军增遣队的运输工作;

  第三,若海军大败,则陆军全部从朝鲜撤退,海军守卫沿海。

  19日,陆奥外相向英国代理公使巴健特宣布,中国政府若在5天内不接受日本关于朝鲜问题的修正方案,日本政府将不再与中国进行会商。海军大臣西乡从道询问陆奥,如果过了这个期限,日本舰队发现中国舰队后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问题?陆奥回答:"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

  7月23日是个晴朗的星期一。早晨7时50分,伊东祐亨在"松岛"号发出信号,通知各舰长来旗舰开会,布置联合舰队出航朝鲜的任务。11时,第一游击队3舰由坪井航三海军少将率领,驶离佐世保港,前往牙山。下午4时,伊东率领联合舰队其余12艘军舰及6艘鱼雷艇、运输船"门司丸"号,以单纵队离开军港,前往朝鲜。桦山资纪乘坐"高砂丸"号,为联合舰队送行,他在船桅上挂出信号:"发扬帝国海军荣誉!"联合舰队艨艟相接,缓缓消失在晚霞夕照的天际。

  袁世凯与大鸟圭介在6月12日会谈时约定双方不再增添军队,至17日更达成了日军撤退四分之三,留250名驻扎仁川;清军撤退五分之四,留400名驻扎仁川附近,俟肃清农民军后再行全撤的口头协议。因此李鸿章在13日、18日两次电告叶志超,命其暂驻牙山,不要引兵北上仁川、汉城,以免激化双方矛盾。但鉴于日本仍在增兵,仁川日舰已达8艘,而中国军舰仅"操江"在仁川,"济远"、"平远"、"扬威"在牙山,因此又令丁汝昌在刘步蟾、林泰曾两人中委派一人,统带数舰,速往仁川。23日,林泰曾统带"镇远"、"超勇"、"广丙"抵达仁川。

  次日,叶志超急电李鸿章,仁川至汉城扼要各处,均被日军控制,且时来牙山窥探。我愈坚忍,彼愈猖獗。请将彻底情况转告总署,速发大兵,以弭大患。又称牙山屯兵为无用之地,拟移军阳城。丁汝昌也去电,打算将北洋军舰调回威海,厚集兵力再图大举,李鸿章此时因正托俄国调解,故于25日电嘱叶志超静待勿动,又电丁汝昌通知林泰曾静守,不可遽调回威示弱。这天,李鸿章收到上谕,提出日本侵朝,口舌争辩已无济于事,命妥筹办法,不要待日本占了主动再图补救。

  26日,林泰曾再电李鸿章,认为仁川泊船,战守皆不宜。拟以一二船驻仁探信,余船驻牙山备战。请速派三艘雷艇来牙。丁汝昌表示,林的布置是根据不得示弱的指示精神设计的。在他看来,水陆添兵必须大举,若零星调往,有损无益,仍主张将"镇远"等军舰调回,与在威海各舰齐做准备,以待主力决战。李鸿章同意了。于是丁汝昌立即命令"康济"7月1日前往仁川,带饷接应"超勇"、"扬威"、"平远",派"超"、"扬"驻牙山,"平远"、"操江"驻仁川,"康济"随同"镇远"、"济远"、"广丙"回威海。

  在此半月中,由于李鸿章对日本的意图未能判断准确,因此在海军使用上缺乏总体打算,仅仅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威慑力量而做些临时调度。

  7月2日,皇帝发布上谕询问;李鸿章督练海军有年,究竟海军所练之兵若干,北洋沿海防军若干及直隶绿营兵丁可备战者若干,着详加奏复。李鸿章汇报说:海军就现有铁甲巡洋各舰,助以蚊船雷艇与炮台相依辅,似渤海门户坚固,敌未敢轻窥,即不增兵饷,亦断不致稍有疏虞。

  9日下午,俄国公使喀西尼接本国训令,派参赞巴布罗福往见李鸿章,告之刚刚接到俄廷复电,韩事显然是日本无理,但俄国只能以友谊劝日撤兵,再与华会商善后,未便用兵力强勒日人,至于朝鲜内政是否应该改革,俄国不愿预闻。李鸿章至此方才意识到调停无望,决定对日作战,但又感到"陆军无帅,海军诸将无才,殊可虑"。

  11日,叶志超来电提出进退三策:速派水陆大军北来,叶部由牙山前进,择要扼扎为上策;撤回军队,迫日同撤,彼若不依,秋初再图大举为中策;守此不动,使韩人受困于日,绝望于我为下策。李鸿章表示他倾向中策。然而皇帝不同意。认为日军顿兵不动,我先行撤退,既先示弱,且将来进剿徒劳往复,殊属非计。如牙山地势不宜,即传谕叶志超移扎要退两便之地。又谕李鸿章,速派水陆部队待进,加强旅、威防务。李鸿章把"要退两便之地"解释为平壤,计划派5艘轮船去牙山转运军队,命丁汝昌派5舰前去护航。

  在此期间,"经远"舰驾驶二副陈京莹给其父亲写信,谈他对局势的看法:

  "日本觊觎高丽之心有年矣。兹值土匪作乱……高王请救兵于中国,中国兴兵靖难,日本乘此机会亦兴兵,……要中国五款:一曰高丽不准属中国,二曰要釜山,三要巨文岛,四曰要兵费二十五万,五曰韩城准日本屯兵。如不照准所要,决定与战。且此番中堂奉上谕,亲临大阅海军,方奏北洋海军操练纯熟,大有成效,请奖等语,自应不能奏和,必请战。亦饬北洋海军及陆营预备军火水药候战,海军提督请战三次……但皇上以今年系皇太后六旬万寿,不欲动兵,屡谕以和为贵。故中堂先托俄国钦差调处,日本不听;后又托英德钦差,亦不听,必要以上五款。然此五款,系中国万不能从,恐后必战。以儿愚见,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北洋员弁人等,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

  陈京莹是中级军官,对外交和宫中政事并不了解,他转述的中日交涉,是他在军中听到的传言,细细琢磨和回味这些传言,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他说海战只有三成把握,是北洋海军内部战前对己方力量研判的一个基本共识,与前述李鸿章指出"窃虑后难为继"是一致的。他说军中员弁想到马江之战,均"战战兢兢",揭示了海军内部的普遍心态。他自己,则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在布置朝鲜军务的日子里,后清流文士再次扮演主战派角色,侃侃高论,同10年前中法战争时他们的前辈如出一辙。其代表人物,侍读学士文廷式指责北洋海军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力主对日作战,并请给北洋海军以先发制人的便宜行事权。15日,皇帝指派清流领袖翁同龢、李鸿藻会同军机大臣、总署大臣详议处理朝鲜之策。16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大力主战,并传懿旨亦主战。然而翁同龢等与军机大臣、总署大臣会商的结果,仍是一面备战,一面和商,皇帝的主战决心大有区别。进入7月以来,北京的天气晴晴雨雨,令人难以捉摸,中枢对于朝鲜局势的指导也是飘忽不定,缺乏明确统一的连续方针。

  16日中午,李鸿章通知叶志超,将派轮船至牙山接运其部,并散布假消息,声言撤退,至洋面大青岛一带再转驶大同江登陆,同马玉昆、卫汝贵、左宝贵的援军在平壤会合。叶志超表示用商船渡兵十分危险,打算从陆路转移。李鸿章的幕僚建议,既然运兵去和运兵回同担风险,不如不撤叶军,另用轮船载运军队前去增援。李鸿章接受了这个建议。17日,他决定调北塘护军统领吴育仁部2000人,由江自康统带赴朝,雇3艘英国商船运送。又因轮船行至牙山口外,需换驳船行70里抵岸,而叶志超手中仅有30艘驳船,每船载30人,轮船齐至,万一日军袭击或阻挠,进退维谷,十分危险,遂决定21、23、24日分三次发船。马玉昆、卫汝贵的部队,亦由跨黄海运至平壤改为沿海岸运至大东沟。

  20日,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驱逐清军,限于22日答复。夜间,又照会朝鲜,要求废除中朝间一切条约章程。战争已是一触即发。李鸿章要叶志超保持冷静,"谁先开战即谁理诎",同时令丁汝昌派军舰至牙山巡护。21日下午6时,"爱仁"载江自康部离大沽前往牙山。22日上午9时,方伯谦率"济远"、"广乙"、"威远"离威海驶向牙山。这支分舰队的任务是守护运兵船完成登陆行动,留"威远"往来仁、牙,换"扬威"随队回航威海。

  22日上午,李鸿章收到从长崎发来的情报,获知佐世保的11艘日舰20日出港,去向不明。这个情报并不准确,但李鸿章却是认真看待的。他立即命丁汝昌带海军大队前往牙山一带巡护,以保障运船安全。他说:"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祈相机酌办。"丁汝昌通知"定"、"镇"、"致"、"靖"、"经"、"来"、"超"、"甲"、"丙"9舰及2艘鱼雷艇升火待发,并向李鸿章报告:"船少力单,彼先开炮,必致吃亏。昌惟有相机而行。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而已"。又说"牙山在汉江内口,无可游巡。大队到彼,倭必开战。白日惟有力拼。倘夜间暗算,猝不及防,只听天意"。

  电报半夜到达天津。傍晚5时30分,"飞鲸"轮已载着700名士兵和47匹战马离开大沽。本来决定"飞鲸"改往新城运送盛军赴平壤,它在大沽的载运任务,由次日启程的"高升"号完成。但命令下达时,已有大批粮饷、军械、帐篷和200名士兵上了船。经过商量,这个航次还是开行。谁也没料到,这样竟使700多名士兵避免了一场葬身鱼腹的厄运。

  但李鸿章仍未放弃最后的和平努力。22日下午,他在总督衙门接见了俄国驻华参赞巴布罗福。巴氏谈及俄国对日本在朝鲜的行为十分不安,俄驻朝鲜代办韦贝屡次与大鸟圭介调处均未有成效。日军在汉城筑炮台,作据城状。现已电请俄国,请求派兵驱逐。李鸿章问俄国海军现驻摩阔崴军舰几只?巴福禄说有大舰10艘,调往仁川甚便。李鸿章说,贵国如派军舰,我海军提督亦可派往会办。巴氏表示,一旦接到本国回电即知会中方。当晚,李鸿章又接到驻英公使龚照瑗的电报,谓英国政府已电令其驻日公使,警告日本要对战争爆发负责。这些消息对李鸿章紧张焦虑的战前情绪无疑是一帖安慰剂。此外,也正是在这天,他安排罗丰禄向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表示了派罗做密使,到东京与伊藤博文直接谈判朝鲜问题的意向,他在等待东京的回话。他判断日本在此形势下不至于立即挑起战争,而丁汝昌貌似请战的言辞后面却掩盖着胆怯。所以李鸿章立即去电将其训斥一顿:

  "牙山并不在汉江内口,汝地图未看明。大队到彼,倭未必即开仗。夜间若不酣睡,彼未必即能暗算。所谓'人有七分怕鬼'也。叶号电,尚能自顾,暂用不着汝大队去。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随同观战,稍壮胆气。'扬威'可即调回。"

  这样,北洋海军主力的出海计划取消了。这天,佐世保的联合舰队和大沽口的"高升"轮几乎同时出发,一场力量悬殊的海战即将发生。李鸿章停止舰队出航的命令看来是一个巧合,却反映出他对敌我形势完全失算。在7月上、中旬,中国军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兵力调动,以取得战场主动,可是时间白白浪费了。日本武士敲响了战争之门。

  本文节选自《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 姜鸣 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


发表评论】【军事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相关链接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日军在辽东登陆(2003/01/14/ 18:40)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北洋海军伏匿军港(2003/01/14/ 18:39)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重找一个洋顾问(2003/01/14/ 18:38)
《龙旗飘扬的舰队》节选--战争中的军火交易(2003/01/14/ 18:36)
新书选登:《龙旗飘扬的舰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