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舰船知识 > 新闻评述> 《国际展望》网络版 > 正文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13:45 《国际展望》杂志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1920年苏联缴获“白匪”所拥有的原沙俄博加蒂尔级防护巡洋舰“帕米亚特·梅尔库里亚”号,并改名为“共产国际”号,摄于1923年在苏联海军重新服役时,该舰后改为训练舰,1942年7月被德机炸毁。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1927年苏联将原沙俄巡洋舰“希纳莫夫上将”号续建完成,改名“红色乌克兰”号,该舰1941年11月13日被德军炸沉。


由苏联于1927年续建完工的沙俄巡洋舰“斯维特兰纳”号改名“工会国际”号,1939年又改名为“红色克里木”号,1960年解体。


已加入苏联舰队的战列舰“甘古特”号和“马拉”号(原彼得罗巴普洛夫斯克号),摄于1924年。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二战中苏联依然使用了为数众多的一战时沙俄制造的驱逐舰:本图为“瓦列里安·古比雪夫”号,该舰原为沙俄未最后完成的伊林上尉级(诺维克Ⅳ级)的“切恩舰长”号,1928年由苏联完工,二战结束后于50年代拆毁。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图为1924年由苏联续建下水的原沙俄刻赤级
(诺维克Ⅳ级)“科孚”号,苏联命名为“彼得罗夫斯基”号,1939年又改名“热列兹尼亚科夫”号。该舰1949年转交保加利亚,1956年解体。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开始设计的第一种驱逐舰愤怒级成为二战苏联驱逐舰的中坚力量,这是摄于二战中的“愤怒”号,注意前桅顶的英制286型雷达。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愤怒级的改进型警戒级驱逐舰加强了舰体和动力机构,并由单烟囱改为双烟囱 ,这是该级“灵敏”号。
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2)
30年代意大利为苏联设计制造的驱逐舰“塔什干”号航速高达45节,为历史上速度最快的驱逐舰。然而二战中该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部分时间均用作运输舰,1942年6月被德军飞机重创,后被拆毁。

  沙俄政府迫切希望在全球3个区域部署作战能力相对平衡的3支舰队:部署于东北欧的波罗的海舰队(新组建的北冰洋分舰队是该舰队的力量延伸);部署于南欧的黑海舰队;部署于远东的太平洋舰队。1904年,太平洋舰队在3支舰队中实力最强,但它在日俄战争中损失了绝大部分舰船以及作为主要基地的阿瑟港,只有驻泊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一支小型巡洋舰分舰队幸存。对马海战后,在俄国国内关于海军发展的激烈争论中,俄国能否在经济上承受同时在上述3个地区保持巨大海军力量一直是基本问题之一。

  虽然当时已有国防委员会提供的建议以及沙皇的保证,但由于在杜马不能获得足够赞成票而无法立即启动新造舰计划。在经过一年多激烈和令人精疲力尽的争论后,杜马才通过了采取必要措施的法案,并在长期拖延后最终还是通过了1912年造舰计划所需经费。即便是在法国提供贷款的情况下,俄国1913-1914年度的海军预算仍达到2.5亿卢布,超过了除英美以外的其他所有国家(包括当时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德国)。如果沙俄政权能在没有战争和革命的情况下生存到30年代,那么根据1912年造舰计划,它最终将会拥有24艘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24艘小型巡洋舰、108艘大型驱逐舰和36艘潜艇。

  上述虽只是纸面数字,但由于俄国的巨大潜力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它在20多年后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海军绝不是空想。杜马在对经费问题投票表决后,精心策划扩充造船能力成为下一个先决条件。然而,俄国在对马海战后不到9年的和平时期显得过于短暂,一战的爆发导致俄陆军征召造船工人、铁路运输处于混乱状态以及工业界动荡不安。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的博罗金诺级战列巡洋舰虽已处于半完工状态,但最终仍被放弃,在计划为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建造的53艘驱逐舰中,仅有3艘最终服役。因此,在1914-1922年间席卷沙俄的战争与革命风暴之后,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重新呈现出帝国特征,其海军战略问题依然如故,即苏联是否应重新获得所失去的海上大国地位?它又将采取何种战略?

  ☆ 苏联初期的情况

  内战结束后,苏联从沙俄海军继承了几艘老式战列舰,2艘现代化和3艘老式巡洋舰及20多艘驱逐舰、潜艇和其他处于不同阶段老旧状态的小型舰艇。1、4、6艘战列舰分别部署于北冰洋、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当苏联决定拆毁所有前无畏舰后,它就只剩下4艘属于波罗的海舰队的被损坏无畏舰,3艘未完工的博罗金诺级战列巡洋舰以及1艘属于黑海舰队的在建无畏舰。

  在属于波罗的海舰队的4艘完工的甘古特级无畏舰中,有3艘处于失修状态,第四艘“波尔塔瓦”号曾在内战中受损,它被用于向其他同级无畏舰提供维修零部件。1912年造舰计划中的另一艘属于黑海舰队的无畏舰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处于未完工状态(该舰最初被称为“尼古拉一世”号,1917年更名为“民主”号),苏联未能使该舰完工并在1922年将其拆除。1920年,该舰姊妹舰“亚历山大三世皇帝”号(1917和1919年分别更名为“沃尔亚”和“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在内战中被白军俘获,并被送至法国位于地中海的比塞大基地。该舰于1924年被法国占有,苏联专家在考察该舰后认为它仍可重新服役,但在1936年因不具备航行能力而被拆除。

  在3艘下水的博罗金诺级战列巡洋舰中,苏俄政府决定使其中1艘(“伊兹梅尔”号)完工,其余的舰则出售给德国进行拆除。剩余3艘波罗的海舰队的无畏舰在20年代进行了缓慢的现代化改装并重新服役,其中一艘“塞瓦斯托波尔”号被更名为“巴黎公社”号,它于1929-1930年转交给黑海舰队。苏联在里海仍保留了一些炮舰用于对抗英国部署于波斯湾的海军力量。由于苏联当时实力较弱,无法在北冰洋或太平洋沿岸维持有效防御。直到30年代初苏联才重建了北冰洋和太平洋舰队,但它们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性意义。

  沙俄海军在内战中被破坏及瓦解的状况对苏联是一种双重打击。各舰队舰艇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人员方面的损失可能更大。沙俄海军与由半文盲农民组成的陆军不同,前者在国内革命中扮演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角色。来自黑海舰队喀琅施塔特基地的水兵成为“十月革命”的主力,他们被誉为“无产阶级先锋”,但该称号在1921年的兵变后被剥夺,这支曾被称为布尔什维克“近卫军”的部队在这次兵变中被镇压。然而,“水兵等于布尔什维克”的说法一直留传后世,甚至由此衍生出一些享誉世界的优秀电影(如《我们来自喀琅施塔特》以及著名导演艾森斯坦的杰作《战舰波将金号》)。

  在苏联早期,由于缺乏物资和人力,致使其接收的沙俄海军力量的作战实力降至历史最低点。此外,当苏联失去了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优良基地后,其海军基地数量及波罗的海沿岸领海面积被大幅度压缩,只保留了会结冰的喀琅施塔特,用于守卫通向列宁格勒的航道。

  在苏俄内战结束后不久遇到的不为人知的各种悖论中,其中之一就是在前帝国海军学院(更名为伏罗希洛夫海军作战学院)和陆军参谋学院学习的年轻布尔什维克干部在海军战略上面临着曾困扰过其前辈的同样问题。一些前沙俄军官(克拉多、鲍里斯·B·杰瓦里斯和米哈伊尔·A·彼得罗夫教授的学生)向这些布尔什维克海军军校生们讲授的观点是,为有效控制海上入口,苏联必须建造由战列舰和巡洋舰组成的远洋舰队,换言之,即便对于苏联这样的新兴无产阶级国家,在海军力量建设方面也没有捷径可走。

  杰瓦里斯和彼得罗夫被视为是“旧势力”的支持者,他们很快就面临“新势力”的挑战。与19世纪80年代的前辈们一样,社会主义新势力的支持者们坚持认为,在获得制海权方面,不应由反应较慢的战列舰,而应由巡洋舰、潜艇及其他能积极攻击敌舰的小型舰艇实施。后者在海军部长V·I·佐夫和更年轻的布尔什维克舰长之一L·M·鲁德里的领导下,迫使反对方保持沉默。

  杰瓦里斯和彼得罗夫在无法宣传已方主张的情况下,于1923-1924年间大幅度改变了作战思想,提出了新的“积极防御”理论,主张使用潜艇和其他由陆基海军航空兵提供掩护的小型舰艇实施海战。该理论被苏联最高统帅部接受(这种理论如今对另一具有漫长海疆的地区性大国中国也具有吸引力)。“旧势力”支持者们随后的命运具有讽刺性:即使杰瓦里斯和彼得罗夫最初信奉巨型舰队的思想被斯大林所接受,但他们最终仍在“大清洗”中被处决。

  ☆ 五年计划与苏联造船工业

  要弄清斯大林为何最终决定全力以赴推行巨型舰队计划,就必须了解可供使用的船厂、物资原料、造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等背景资料,而要了解这些背景情况,又必须评估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以及“二五计划”期间造船工业(对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等主要老船厂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简况。

  然而,苏联造船工业中最令人感兴趣的项目是在遥远的北冰洋和远东地区建造全新船厂。此外,在能经运河抵达外海的一些内陆重要工业中心地区也建立了新船厂。

  在莫洛托夫斯克(1957年后更名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建立的402船厂就是上述努力中令人叹服的事例之一。据估计,约12万名劳改犯在30年代被迁至此地建造该船厂。斯大林要求把该船厂建为世界上最大的以秘密方式制造舰艇的船厂,该船厂的造船车间的掩蔽式建筑物长约330米,宽约135米,可并列容纳2艘苏联级超级战列舰。迄今为止,该船厂仍是全球唯一位于北极圈内的能制造大型战舰的船厂,目前它主要建造核潜艇。二战期间,这家未完工的船厂负责列宁格勒船厂及112船厂(靠近伏尔加河沿岸的高尔基)建造下水的潜艇的完工工作,这些未完工潜艇经运河抵达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战后,该船厂建造了几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在此期间,另一个斯大林式的创造是从1932年开始在共青城建立的199船厂,它建造于阿穆尔河上游280公里处,由于阿穆尔河水深不足,大型战舰下水后必须被拖至下游并由海岸船厂改装完工。即便如此,因该船厂地理位置在日军飞机和战舰的攻击范围之外,故后来成为被保留的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船厂。与402船厂一样,199船厂也采取在隐蔽式建筑物内以并列方式建造2艘战列舰的方法。1935年,苏联开始在距共青城约8公里的地方建立阿穆尔斯托大型钢铁厂,但该厂无法完全满足造舰需求,仍需从欧洲工厂和船厂进口零部件。199船厂未建造出战列舰,但在1938年铺设了“加里宁”和“卡冈诺维奇”号巡洋舰的龙骨,它们在二战末期服役,也是该厂建造和完工的首批(也是最后一批)巡洋舰,199船厂主要建造驱逐舰和护卫舰。二战期间,它拥有5000名工人,其中一半是女性。该厂两个隐蔽式造船车间内有6条用于建造工作的船道。60年代,199船厂成为仅次于402船厂的苏联第二大核潜艇制造厂。

  虽然苏联拥有比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漫长的海岸线(长1.6万海里,相比之下,美国海岸线长度在不包括阿拉斯加时为1.1万海里),但其海军设施和造船工业由于历史原因仅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虽然黑海海岸线(867海里)和波罗的海海岸线(按1991年前边界计算为988海里)只占苏联海疆总长的很小一部分,但位于南部的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船厂的地位尤为重要。

  因此,俄国黑海地区造船工业的发展史与圣彼得堡的历史紧密相联。最老的Main Admiralty船厂始建于1705年但于1844年关闭,造船业迅速转移至涅瓦河左岸下游约1.6公里处的New Admiralty船厂(苏联时期更名为194船厂)。1908年,New Admiralty船厂与俄国第二大船厂加勒尼岛船厂合并。扩充后的New Admiralty船厂分别建造了2艘甘古特级无畏舰和博罗金诺级战列巡洋舰。1939年,根据斯大林的巨型舰队计划,该厂开始铺设喀琅施塔特级战列巡洋舰首舰的龙骨(但该舰并未完工)。

  波罗的海船厂的规模仅次于194船厂,前者始建于1856年(苏联时期更名为189船厂),它也能建造大型战舰。该厂以加勒尼岛船厂为基础建立,横跨涅瓦河两岸。在该厂下水的战舰包括2艘基洛夫级(1935-1939年)和夏伯阳级(二战后完工)巡洋舰。1938年,该厂铺设了苏联第一种超级战列舰苏联级首舰的龙骨,这意味着它成为斯大林巨型舰队计划的骨干力量。二战结束后,189船厂建造了6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

  普季诺夫船厂(苏联时期更名为190船厂)在十月革命前是全俄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后来它被一分为二。该船厂原发动机厂于1911年新建了第二个造船厂,由德国首屈一指的布洛姆与伏斯船厂运营。普季诺夫船厂当时主要负责建造诺维克级驱逐舰。

  俄国第二个重要的造船业中心位于布格河和黑海沿岸的老尼古拉耶夫港地区。安德鲁·马蒂船厂(198船厂)曾是黑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私营船厂,在十月革命前曾建造过多艘战舰,包括俄黑海舰队4艘无畏舰中的2艘。30年代,苏联在该船厂启动了伏罗希洛夫级和波尔塔瓦级巡洋舰的建造,该厂建造工作于1938年和1939年达到高峰,当时分别铺设了苏联级战列舰“乌克兰苏维埃”号以及“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巡洋舰的龙骨(这两艘舰的建造于1940年10月中止,此后未恢复)。尼古拉耶夫船厂还于1949年见证了斯大林巨型舰队计划的“绝唱”之作,当时它在斯大林的直接指挥下开始承建苏联二战后唯一建造的战列巡洋舰“斯大林格勒”号。据称该舰在斯大林于1953年3月突然去世时已完工60%并准备下水,此后该舰的所有建造工作被终止。该地区另一大型船厂是200船厂,它从18世纪开始就是俄黑海地区的主要船厂,黑海舰队绝大部分战列舰都由该厂建造。1910年,沙俄政府决定关闭该厂,但它于次年作为法国所有的俄国造船公司(RUSSUD)重新开始生产。该船厂从30年代开始建造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

  由于俄国冬季气候条件异常恶劣,因此除黑海地区船厂外,其他船厂都采取在具有坚固外墙的封闭式建筑物进行建造的方式,该建筑物开口只有在战舰下水时才能打开。由于苏联国内造船工业潜力与斯大林的海军扩张构想相比显得极为有限,因此苏联外交部门受命从“资本主义敌人”那里获取“大型海军项目”所需的一切:最新设计图纸、零部件、武器、发动机甚至是整艘战列舰。这种方法使得斯大林的巨型舰队计划遇到了不同寻常的麻烦,苏联外交人员在向国外寻求海军技术时遇到了种种难题。由于日本被排除在外,而英国不感兴趣,因此相关选择主要集中于当时的其他4个海军强国。早在1934-1935年,苏联就与法国谈判试图获取后者先进的巡洋舰和驱逐领舰设计方案,但法国不愿签署有关协议。然而,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却向苏联提供了帮助,苏联在1935年与安萨尔多船厂接触,后者同意转让排水量为42000吨的UP-41型战列舰的设计图纸。该设计方案用于苏联名为“25工程”的战列舰的改进,并最终制造了排水量更大(60000吨)的超级战列舰,即装备有9门406毫米口径舰炮的苏联级(“23工程”)。安萨尔多船厂还为苏联提供了用于基洛夫级巡洋舰的初始设计方案,该舰由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船厂建造。意大利奥德里-特尔尼-奥兰多船厂还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建造并向红海军交付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塔什干级驱逐领舰。

  与此同时,苏联还于1937年与美国就战列舰、舰身装甲及舰炮研制进行接触,并从吉布斯与科克斯船厂获取了各种设计图纸,包括3种型号的在更大程度上类似于航母的多用途战列舰。这种用于两栖作战的战列舰在炮塔之间的较短飞行甲板上可停放40架舰载机。该舰的一种变型可安装4座炮塔及461毫米口径舰炮(只有日本后来制造的大和级战列舰的舰炮口径可与之相比);其他战列航母的变型装备了同样数量的战机及10-12门406毫米口径舰炮。

  斯大林认为从国外获取技术非常重要,以致于他在1938年6月出人意料地与时任美驻苏大使的约瑟夫·戴维斯单独进行了谈判。斯大林考虑的主要问题并不仅限于获取战列舰设计图纸,他更希望美国能为红海军建造整艘战列舰,并准备利用各种手段实现这一目的(甚至包括偿付十月革命前沙俄欠美国的债务)。1939年3月,斯大林派出由伊万·S·伊沙科夫海军上将率领的高级代表团赴美,但相关谈判因美国海军的强烈反对而陷入僵局,并在苏联入侵芬兰后彻底破裂。

  ☆ 斯大林为何要建立一支远洋舰队?

  关键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促使苏联政府(或至少是斯大林本人)作出几乎是从零开始建立远洋舰队的重大决策?

  当然,在此之前存在诸如1912年造舰计划等历史先例,以及“一五计划”期间强制实施的工业化和军事化成就斐然等因素。然而,斯大林的决策确实存在妄自尊大的成分,这导致他坚持认为应建立新的造船工业,包括在边远地区建立大型船厂并为北方舰队(1932年重新组建)和太平洋舰队(1933年)提供支援等。从列宁格勒船厂下水并经波罗的海-白海运河加入北方舰队的第一艘战舰于1933年夏季由劳改犯建造完工。导致斯大林作出相关决策的第二种冲动应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军备竞赛,这使斯大林对遭受(尤其是来自德日)突然袭击的忧虑不断增加;第三种因素可归结于斯大林渴望提高苏联作为世界大国以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祖国的国际地位。

  从上述第一种因素看,从1931年至1935年底,苏联为其武装力量(“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武装先锋”)提供了约1.4万辆坦克和10267-13728架战机,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武库总和的许多倍。这些部队中的一部分不久就在西班牙和中国战场上进行试验,其强大作战能力获得了国际公认。不难想象,被周围人员称为非常喜欢大型战舰的斯大林肯定会向有关方面提出苏联为何不能建造威慑敌人的巨型战舰的问题。

  斯大林的第二种动机源自其对当时国际形势(日、德、意三个尤其“不满足于现状”的国家试图实施可能导致另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急剧变革)的模糊认识。斯大林认识到苏联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并通过奉行两种战略回应挑战。其一是“如果无法击败对手就与其合作”的战略,他允许外交部长马克西姆·里特维诺夫在国际上提出共同安全原则,苏联于1934年加入国际联盟以及在1935年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友好互助条约,标志这一战略达到高峰;其二是大规模军事化战略,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大肆进行反战宣传。苏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936年启动了巨型舰队计划。

  在解释相关原因时,海军历史学家米哈伊尔·S·莫纳科夫上校从斯大林的决策过程入手进行分析。莫纳科夫坚信,斯大林本人在1935年底作出了所有关键性决策,这时距西班牙内战爆发还有6-10个月。莫纳科夫还认为,在斯大林作出上述决策之前,苏联还精心策划和实施了一场宣传运动,即将舰队重建与当时在红海军进行的旨在提高效率的政治教育运动相结合。当时刚刚兴起的苏维埃爱国主义正在取代“国际主义”,它成为把重新武装海军的计划与新的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有力工具。(未完待续)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评论】【军事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首页 | 将军寄语 | 中 国军事 | 军事图片 | 武器纵横 | 周边军情 | 战略视角 | 各国军力

本网站由舰船知识主办
版权归舰船知识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