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红海军大舰队(图)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0:28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声明:本文为《国际展望》杂志供《舰船知识网络版》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美国历史学家探索惊心动魄的军备扩张大时代 斯大林的大舰队 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强大海军的计划 ◎ 本文编译自美国《海军作战学院评论》2004年春季号,作者米兰·L·豪勒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资深教授、英国剑桥大学和布拉格查理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捷、英、德、美等国大学,并一直担任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中心东欧研究中心主任,英文著作包括《亚洲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1990)、《俄国亚洲心脏地带的今昔》(1992)以及《轴心战略中的印度:二战时期的德国、日本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81)。 35年底,斯大林开始执着于实施迅速建立大规模远洋海军的计划,其舰艇总排水量将超过当时任何一支别国海军,并在环绕苏联的各海域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船厂从1938年开始建造超级无畏舰。在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非常想用小麦、锰矿石和原油从德国换取海军装备。 但这些战列舰注定无法完工,在其他舰艇(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继续建造且在绝大多数都能完工的同时,战列舰半完工的船身(在当时德军航拍照片上清晰可见)消失了。它们为何开始建造?斯大林和他的同事们到底曾有哪些意图?斯大林必定确信,如果苏联没有一支强大海军,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苏联通过30年代中期的工业化迅速壮大了空军和陆军(尤其是坦克力量),但红海军则不受重视,在3个军种中实力最弱且处于萎缩状态。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红海军拥有了大量潜艇,但水面舰艇仍依赖于国内战争中幸存的少数沙俄战舰。 但红海军从30年代后半期开始崛起。苏联领导人存在乌托邦式的幻想:苏联作为工业强国将能为全世界无产者提供“铁拳”,并由此产生了妄自尊大的情绪。在斯大林的启发和参与下,建立大规模远洋舰队的计划开始成形。苏联为何不为无产者提供足够枪炮、坦克和飞机呢?在海洋环境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的苏联为何有必要与传统海洋强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并声称在10年内建造数量超过美英的战列舰?斯大林是否想冒巨大政治风险建造战列舰并与日本在太平洋一较高低?他计划如何与其他海军强国对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令人困扰,过去15年间外界已能接触到大量新材料,但由于斯大林的独裁本性,这些疑团的真相可能永远不会完全为人所知。 自戈尔巴乔夫实施“公开性”政策以来,在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年间,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和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前海军官员已能接触到相关历史档案:圣彼得堡的俄国国家海军档案馆有关资料(1942年之前资料已解密)和伽特齐纳的中央海军档案馆的部分资料。然而,与不断增加的苏联陆军和空军的大量资料相比,与红海军力量扩张的相关历史资料少得可怜。约翰·埃里克松的权威性著作《苏联最高统帅部》(1962)在论述红海军时只提供了一些零散资料。另一部获得高度评价的著作揭示了斯大林在德国侵苏前夕的神秘举动,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能从独特渠道接触到俄国档案,但该书完全忽视了红海军的相关内容。 从苏俄历史分析,斯大林建立强大远洋海军的决策并非独一无二,俄国其他统治者也曾为加强统治而建立强大舰队,俄海军的缔造者彼得大帝明确地表明了这一倾向,他召集大量造船专家,用不到20年时间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该舰队拥有约30艘战舰,用于击败当时横行于波罗的海的海军强国瑞典。然而,斯大林的巨型舰队更具雄心壮志。 在革命前的俄国,海军的扩张曾长期陷于停滞。俄国在海战失利后的反应速度通常要比陆战失利慢得多,俄海军的低潮期包括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海战、一战以及“十月革命”成功后的内战等,并最终使俄海军成为几乎失去作战价值。 在上述每次灾难之后,俄海军重新崛起的意志都更加强烈,它在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后50年才恢复元气,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时期已成为世界三大海军强国之一。在对马海峡与日本海军的对抗中惨遭失败后,俄国几乎立即制定了海军重建计划,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首次部署了无畏舰,主要目的是炫耀武力,其有限的战术目的可由其他代价更低的作战手段实现。 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地理环境。沙皇和斯大林都未能解决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相互隔绝、太平洋舰队过于遥远以及北冰洋海情过于恶劣的问题。沙俄时期虽建造了连接波罗的海与白海的运河,但它却无法通行大型战舰。苏联动用人力将河道拓宽,并最终与宽阔的伏尔加河相连,然而只到二战后才通过建造伏尔加-顿河运河,部分解决了黑海舰队与外界隔绝的问题。 俄海军人士深受美国海权学家马汉关于只有无畏舰才能与敌方无畏舰对抗的思想影响,坚持认为只有造价昂贵的无畏舰才是对抗迫在眉睫的威胁(德国和土耳其)的唯一有效工具。除在黑海对抗土耳其外,俄国无法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维持造舰竞赛。沙俄尚能依靠盟友的支持抵销海洋环境的不利影响,而共产党统治下的苏联则成为周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致敌对目标。 与斯大林巨型舰队计划相隔最近的参照物是沙俄1912年的造舰计划。这两个计划都面临同样的地理环境限制和工业制约。此外,它们都在同样的海军战略思想(在作战环境极为不利的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浅窄水域内使用战列舰)的指导下进行。俄/苏海军在一战、二战期间的任务基本相同:岸防和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它们很少冒险进入公海,水面舰艇基本上作为轰击岸上目标的火炮平台。红海军在二战期间甚至无法为按《租借法案》向苏联运送各类物资补给的英美运输船队提供护航,而由盟军自行提供更为有效的护航。 苏联政府原本出于战略考虑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外界最难以进入的地区扩充造船工业,但气候、距离和恶劣交通条件的限制最终占据上风,即使高强度的劳改营工作制度也无法克服这些困难。加之苏联军事和地方部门对资源优先支配权的争夺,以及战后重建的需求,使得斯大林在有生之年一直未能看到巨型舰队计划的实现。 即便如此,从几个方面考虑,对该计划也值得考察和研究。首先,它有助于填补俄/苏海军史以及世界海军历史比较研究的空白,西方国家的海军院校和研究机构很少提到该计划,更不用说对其进行研究考察了;其次,在俄/苏方面,由于一直存在着斯大林式的针对国外间谍活动和保守军事机密的臆想,因此在“公开性”之前几乎无法获得足够信息。该计划正好与“大清洗”时期重合,红海军在“大清洗”中损失惨重(尤其是高级军官),只有很少的幸存者了解该计划细节;其三,由该计划所汲取的教训可与其他国家类似的海军发展项目对比。德海军上将提尔皮兹在1898-1900年提出的旨在建立远洋舰队以对抗英国皇家海军的《海军法则》,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白色舰队”计划,以及希特勒于1939年1月提出的短命的“Z方案”与该计划都具有可比性。 然而,除斯大林的巨型舰队计划外,上述其他计划背后都有某种战略性因素。这位苏联独裁者是否为其梦想赋予了某种特定战略内涵?或只是象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样,仅仅是出于在苏联海域取得数量优势,或每个正在建设中的舰队所能辐射出的威慑力量,和在全球航行的悬挂红色军旗的威武战舰不可估量的宣传效应等因素,而作出的盲目决策? ☆ 1912年造舰计划 1905年6月29日,对马海战结束后的第四周,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重建我们的战列舰舰队”。更令人惊异的是,在军事惨败和国内动荡的背景下,俄军职业化军官队伍仍保持了高昂士气,其创新精神在俄海军的一些有识之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在极力推崇战列舰的同时,也确信俄海军要借助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势头。这些年轻军官感觉在一夜之间被推入到新时代之中,虽然规模庞大但舰艇老旧的俄海军的衰败无疑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他们觉得可以从头开始。 1908年初,6家国内企业和21家国外企业参与了俄国第一代无畏舰的设计竞争。俄海军参谋部倾向于在同一层甲板上设置4座纵列式炮塔,从而避免“超射”现象,根据最初设想,其蒸汽机和燃汽轮机将使该舰最高航速不低于23节,它比当时已知的英国或德国拥有或在建的无畏舰具有更强大火力和更快航速(由于俄国船厂建造速度较慢,即通常平均需3年时间才能建造1艘主力舰〈其他国家为18-24个月〉,因此该舰在下水时性能已经落后)。 第一轮竞争后,剩下3种国外设计方案:德国汉堡的布洛姆和伏斯船厂方案;英国维克斯公司方案;意大利海军设计师维托里奥·库尼伯蒂的方案(采用在舰身中线设置4座纵列式炮塔的新颖设计)。然而,受贷款以及政府压力等因素影响,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船厂方案最终中标。原本看来布洛姆和伏斯方案会获胜,但法国方面提出了抗议,最终因法方能及时提供战舰建造贷款而对确定方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俄国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库尼伯蒂方案,但有一些改进并安装了特殊装备,如在舰首加装了离心式破冰装置。最终设计了3种俄式无畏舰:装备305毫米口径舰炮的甘古特级,该级4艘舰部署于波罗的海舰队;同样装备305毫米口径舰炮的玛丽亚女皇级,该级4艘舰部署于黑海舰队;装备356毫米口径舰炮,速度更快且舰身更大的博罗金诺级战列巡洋舰,该级4艘舰部署于波罗的海舰队。前二者于1914-1916年完工,后者开始建造但并未完工。 俄海军不仅在建造无畏舰方面取得了成功,其更具创新性的成果是1911年下水的诺维克级驱逐舰,它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和火力最强的驱逐舰,装备有许多其他国家舰只无法比拟的先进武器,如4座具有速射性能的100毫米口径舰炮,炮弹出膛速度非常高;鱼雷发射装置采取独特的三联装方式;载有水雷布设装置(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驱逐舰的另一种独特装备)。诺维克级在圣彼得堡的普季诺夫船厂建造,该舰大型燃油锅炉由位于德国伏尔坎工厂制造,它使该舰燃汽轮机输出功率达4.2万马力(几乎与甘古特级无畏舰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相等),海试最高航速达37.3节(当时任何其他驱逐舰都无法达到此航速)。其后为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建造的其他同型驱逐舰都被命名为诺维克级,苏联在二战初期大量使用了这种驱逐舰。 诺维克级在性能上可与轻巡洋舰媲美,并可利用极高航速规避敌舰追击。没有任何一位战列舰舰长愿意在夜间遭遇一支诺维克级驱逐舰组成的分舰队,后者在波罗的海狭窄水域中,一次齐射几乎可发射近100枚鱼雷,它还可在敌方海域布设600枚水雷。该级驱逐舰使俄海军从根本上获得了能在波罗的海执行主战任务(用防御型水雷阵提供防护)的新型全能舰艇。该级舰的制造者因此在反对制造无畏舰的活动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他们认为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御中,没有必要建造4艘无畏舰。 俄国早在1897-1907年间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现代化国情普查,其中与建造新舰和重组俄国海军相关的讨论涉及范围很广,有关统计数字认为俄国的实力仅次于美国而居全球第二位。1912年,上述讨论已集中至3个基本问题:一是俄国究竟需要何种类型的海军?二是这些海军力量应该在何处以何种方式部署?三是当时是否拥有维持这支海军的足够资源?斯大林在20年后也面临相同问题的困扰。□ 〔美〕 米兰·L·豪勒 原著 张宏飞 编译(未完待续)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