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旗现身伊拉克:日本自卫队首度赴伊执勤(图) | |
---|---|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 14:36 《国际展望》杂志 | |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军事图片 本刊特约记者发自日本独家图文—— 太阳旗现身伊拉克 日本自卫队首度赴伊执勤现场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为自卫队员壮行:“伊拉克局势说不上安全,我对你们前往伊拉克的决定深表敬意,盼望你们以令人敬佩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很多日本抗议者举行示威,高喊:“那里危险,首相先去。” □ 本刊特约记者 苗鹤青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去年12月26日,首批由40人组成的日本航空自卫队队员从成田机场乘机离开日本,执行伊拉克重建任务,这支部队是日本向伊拉克部署非作战部队的先遣分队,目前他们已通过科威特进入伊拉克境内,在南部和中部地区展开,并为后续部队的到来打好前站。此次行动被视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自卫队规模最大、危险系数最高的海外派兵行动。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示威者的抗议声中,为派往伊拉克的首批日本航空自卫队官兵打气,他在东京以西270公里的小牧航空自卫队基地发表讲话说:“伊拉克局势说不上安全……我对你们前往伊拉克的决定深表敬意。……我与你们的家人以及很多日本人一道,盼望你们以令人敬佩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很多日本民众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反对政府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在小泉发表讲话的同时,约100名抗议者在小牧航空自卫队基地外举行示威,有人高喊:“那里危险,首相先去。” ● 蓄谋已久 去年美英联军在伊拉克迅速取得胜利后,日本政府马上提出《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案》,在12月获得参众两院通过,根据这项法律,日本将首次把自卫队部队派往战争尚未结束的地区。这项法律规定,日本将派往伊拉克的陆海空自卫队执行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支援伊拉克重建并保护本国援助人员的安全,二是向在伊的美英军队提供后勤服务。 由于这是日本在二战结束后首次将自卫队正式派至海外战斗尚在继续进行的国家执行任务,因此,日本防卫厅对诸多行动细节问题也相当上心,如:即使是在自卫队营地内,也严禁饮用酒精类饮料和吃猪肉。“为了方便融入伊拉克人民”,自卫队方面建议赴伊拉克的日本官兵最好都蓄上小胡子,除此之外,自卫队还专门给十几名女兵准备了暗绿色的穆斯林头巾。 ● 以军力为后盾,寻求“政治大国” 尽管日本国内反对向海外派兵的声浪不断高涨,但日本执政党还是依仗其在国会所占的多数席位,费尽心机使这项法案接连在国会两院闯关并最终获得通过。日本政府为何如此热衷于向海外派兵?这个问题的要害是日本政府企图甩掉因二战中的侵略行径而背负在身的历史包袱,进而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寻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日本战后制定的和平宪法曾郑重承诺:“日本国民诚实地企望以正义和有秩序为基调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交战权。”但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日本执政集团就把和平宪法中关于日本不能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规定视为戴在头上的紧箍咒,想方设法“突破禁区”。 冷战结束后,日本从“对付侵略”这一基本姿态变为侧重解决各种事态,其中包括周边事态、国际维和行动,减灾行动等。截止2002年9月3日,日本的主要装备情况为:陆上自卫队拥有坦克1022辆,装甲车981辆,火炮740门;海上自卫队装备舰艇146艘,其中护卫舰53艘,潜艇16艘,另有作战飞机173架;航空自卫队配备各种作战飞机393架,其中战斗机(F-15、F-4EJ等)256架,地面攻击机(F-1、F-2等)73架,运输机(C-1、C-130、CH-47等)57架。 ● 海外派兵,小步快跑 在海外派兵的具体行动上,日本经常采取突然行动以造成既成事实,为今后采取类似行动乃至在法律上取得突破寻找事实依据。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期间,日本就向美国提供了130亿美元的军援。海湾战争结束后,感到有机可乘的日本政府更是曲解法律规定,向海湾地区派出海上自卫队扫雷艇,实现了让自卫队首次跨出国门的战略目标。此后,日本政府在协助联合国维护和平的旗号下,多次修改有关法律,动辄便把自卫队派至海外。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不久,日本内阁便在10月5日提出《反恐特别措施法》,10月29日在国会获得通过并于11月2日付诸实施,出台速度快得惊人。根据该法案,日本自卫队派遣了包括宙斯盾驱逐舰在内的众多主力舰艇,帮助美国在阿富汗进行歼灭塔利班的作战,至今仍逗留在印度洋。自卫队先行造成许多既成事实,法律和国民意识再跟上——日本许多针对和平宪法的“擦边球”举动就这样取得进展。随着2001-2005年度《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的实施,日本自卫队越来越成为可派往海外的军队,冷战结束后,自卫队武器的运输和机动性能得到加强,多用途化也得到发展,而它们的新用武之地则是在海外。 相关专题:《国际展望》网络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