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创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大力支援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献身航空的职工队伍,发展了各类型、各种用途的飞机、发动机、导弹,开发了数千种民用产品和外贸产品,极大地推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启迪美好未来,辉煌孕育新的希望。今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标志肩负着富国、强军、惠民光荣使命的中国航空工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又迈上新的伟大征程。
奋进的历程
在57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历经12次变革。
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1951年4月——1952年8月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1952年8月——1958年2月 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第三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航空工业部。
1988年4月——1993年6月 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2008年5月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2008年5月——2008年11月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11月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57年来,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我国航空工业也走过了一个不断奋进、铸就辉煌的历程。
建国初期,百业待举,国家经济极为困难。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正式宣告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同时,还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制造了初级教练机—初教-6,开始了自行设计的尝试。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国家的行列,表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迅速崛起,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的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七十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的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1965年自行设计的强击机—强-5实现设计定型,转入成批生产;1966年试制成功2倍音速的歼击机—歼-7;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期间,我国战术导弹研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60年代,我国的“劈雳”1号空对空导弹、“红旗”1号、2号地对空导弹、“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等相继试制成功,投入成批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战术导弹的历史。
1978年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此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加快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这在航空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要求航空工业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民用飞机和其它民用产品;加快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航空科研起点;积极开展航空产品对外出口。为贯彻这一系列指示,航空工业提出了“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飞机“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明确了“在新机研制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产上有所突破,在扩大出口上有所突破”的目标。为此,中国航空工业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军用飞机开展了近40个型号的研制,源源不断地向部队提供了大批航空军事装备;民用飞机开始改变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进行了20多个型号的研制与改进改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非航空产品生产迅速崛起,销售额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先后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与合作关系,形成了工贸结合、技贸结合、沿海与内地结合、进出口结合的新格局,还成立了中国军工部门第一家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到1999年,航空工业拥有员工50多万员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拥有100多家大中型企业,34个科研院所,7所高等院校,具有雄厚的航空科研技术实力和较强的试制生产能力,并在许多领域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作为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昂首迈进二十一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