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称应装备有潜航能力水面舰防中国反航母导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4日 10:45  环球时报
解放军二炮部队官兵正在检测东风21导弹
解放军二炮部队官兵正在检测东风21导弹

美军常驻日本横须贺军港的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CVN-73)
美军常驻日本横须贺军港的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CVN-73)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丁雨 本报特约记者 隋月

 五角大楼新近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提到“中国拥有独特的反航母弹道导弹”,这引起美国海军的热烈讨论和国际军事媒体的密切关注。有专家认为,美国如此关注所谓的“反航母弹道导弹”,足见航母对美国人的重要性。但是航母并没有他们描述的那么脆弱,二战后还没有一艘航母在作战中被击伤。

  各方关注“中国航母杀手”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4月1日引用“中国军力报告”的内容称,“中国为获得反介入能力而寻求静音潜艇、反舰巡航导弹、线导和尾流自导鱼雷,以及能威胁美国航母和大中型水面舰艇的反舰弹道导弹”。据介绍,目前世界主要的反舰导弹大都采用巡航模式,贴近水面进行攻击,而弹道导弹的攻击模式却是从高空飞到目标上空后近乎垂直地冲向目标,它在中继制导、寻找目标等方面远比巡航导弹困难。不过3月30日美国海军学院网站的博客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却引起广泛关注,不仅美国海军学院网站3月31日专门刊文讨论,美国《防务新闻》也开设专题,回顾了过去有关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报道。

  该博客的文章宣称,中国基于DF-21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研制成功一种反舰弹道导弹,射程为2000千米,覆盖范围超出第二岛链,足以击沉美国航母和其他大型水面舰艇,因此被视为专门对付航母的反航母弹道导弹。这种“航母杀手”装备了机动式弹头和复杂的制导装置,因此可以在飞行末端精确锁定航行中的航母。同时为给这种导弹提供目标数据,中国正在发展包括海洋侦察卫星、无线电测向侦察装备、地基天波超视距雷达以及大型长航时无人机等一系列装备,它们将在几千公里外发现并定位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战时美军战舰一旦进入第二岛链内就可能遭到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

  该文认为,面对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可能带来的威胁,美海军必须要把航母的防护范围扩展到2000千米以外,必要时应该攻击中国为导弹提供情报支援的卫星。该文认为要尽量多地使用攻击型核潜艇和巡航导弹核潜艇完成航母等水面舰艇的任务,甚至发展具有潜航能力的水面战舰。

  “反航母导弹”引美军热议

  美国海军学院是美国海军唯一培养初中级指挥军官的院校,在海军的地位如同西点军校在陆军的地位,在美国军界拥有很大的影响。这篇议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博客文章在美国海军学院网站获得大量的点击和回复。有军方背景的网友回复认为,这种导弹的关键在于由卫星、雷达和无人航空器构成的侦察和定位网络,该系统如果已存在,则标志着第一种用于攻击水面战舰的弹道导弹被发展成功,目前美海军舰艇还没有针对弹道导弹攻击的防御措施。还有回复称,因为这种导弹装备了复杂的制导装置,具有低雷达信号特征和高机动性,这让它的飞行轨迹变化莫测,进而可以躲避雷达的跟踪。

  它能以10倍音速飞行,飞完2000公里只需要12分钟。美海军学院网站也单独刊文讨论这种弹道导弹,称“经过多年猜测后,中国这种撒手锏武器终于露出细节……它的尺寸足以携带一枚对大型舰船造成致命破坏的重型弹头,这让中国具备在一次攻击中摧毁美国超级航母的能力。”该报道声称,这已成为美国防人士间除中美南海对峙事件外的新讨论热点。美国《防务新闻》3月31日也专门推出专题,认为中国反航母弹道导弹主要针对的就是美国航母,而且是导致美国海军放弃DDG-1000下一代巡洋舰后续建造计划的主要因素,“因为它不具备对付中国反舰弹道导弹的能力”。美国航母没有那么脆弱

  美国一直依靠航母优势对外投放兵力,施加军事和政治影响,对反航母弹道导弹的关注进一步表明其对航母的重视。但是,美国超级航母处于严密的立体防护之中,二战后美国航母还从来没有被对方命中过。而且美航母自身的结构也非常坚固,二战后美国航母发生过包括弹药连锁爆炸等严重事故事件,但这些航母都在维修后重返作战序列。

  同时美航母护航编队内的“提康德罗佳”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都具备较强反导能力。美海军还打算将“爱国者PAC-3”防空导弹整合到现有宙斯盾舰中,进一步加强航母对付来袭弹道导弹的能力。在海军学院网站博客的回复中,一名网友就谈到,“我们的标准-3导弹能够击落卫星,也能拦截朝鲜的运载火箭,当然也能对付中程弹道导弹,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有过多顾虑。”▲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反航母 美国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