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王世均
主人公座右铭
今天抓不住机遇,明天战场上就没有机会
10月下旬,南海某海域波诡云谲。数架战机携带某新型导弹穿云破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海上“敌”舰发起精确攻击,全部命中目标……成功带队保障某新型导弹首次试射的,就是南航某场站导弹队队长张建荣。该型导弹从运抵部队到形成战斗力,前后仅用了35天时间,创下了该新型导弹技术保障的新纪录。
这些年来,面对一次次挑战,张建荣显得十分自信。这自信,源于他潜心砺剑锤炼出的高超技艺,源于他率队突破创新练就的过硬本领。
去年初,某新型导弹装备部队。未来战场,快一秒胜算多一分。如何在较短时间里确保新型导弹形成战斗力,成为张建荣思考的现实课题。如果能发明一套能完全替代飞机导弹挂架的装置,就能使官兵随时进行模拟训练,有效解决保障训练与日常飞行、机务维护之间存在的时间矛盾。为此,张建荣带领技术骨干进行革新。
一次,张建荣在使用“行调机”装吊导弹箱时找到了灵感:这不就是替代飞机导弹挂架的方法吗?他四处拜师求教,画出了上百张“飞机导弹挂架”设计图纸,把千余个技术参数背得滚瓜烂熟,并进行模拟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个多月的刻苦攻关,一种能真实模拟导弹发射架在飞机上不同姿态的装置被研发成功。这种装置不但机动性强,而且造价低廉,可以完全满足现有各种导弹挂弹课目训练。自从这套“通用移动挂弹装置”投入保障训练以后,导弹队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大大加快了挂弹速度。
为了适应未来战场的快节奏,张建荣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保障更快更好?”
保障检测导弹是一项繁琐复杂的过程。按照流程图,官兵们一步步进行手工检测,通常需要1个多小时。今年8月,张建荣带领队里的技术骨干反复研究论证,向上级提出了导弹测试的改进方案。他建议将一枚一枚导弹“独立”检测改为数枚弹同时“交叉”检测,由过去每个环节“串联”检测改为数个专业同时“并联”检测,使检测速度成倍提高。
同时,他针对导弹检测口令繁多、复杂的实际,删繁就简,抽调技术骨干组成口令修改小组,对各类弹型、所有专业的检测口令进行了全面修改,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使导弹战斗升级时间缩短了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