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官军衔等级设置
军官军衔等级的设置,是军衔制度的核心,决定或制约着军衔制其他法规的确定。一般说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军衔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即军衔等级的设置,职务编制军衔,军衔的首次授予,军衔的晋级、降级和剥夺,最高服役年限和退役退休制度等。军衔等级如何设置,层次多少,不仅关系到职务编制军衔怎样配当,军衔晋升年限的长短,而且关系到军衔管理体制和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军衔功能的发挥等。
记者20年前曾在总政机关实行军衔制办公室工作过,据一些当年参与起草新的军官军衔条例的老同志介绍,我军新的军官军衔等级的设置,主要是着眼于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需要,兼收各国军衔等级设置的长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体体现在:
第一,军官军衔等级设得比较简单。从当时美苏两国的军官军衔等级设置看,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尉官和校官的军衔等级少,尉、校各设3级。二是将官以上的军衔等级多,美国为5级,苏联为7级。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时,鉴于当时军队规模较大,编制体制比较复杂,加之绝大多数军官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战功和威望都相当高的情况,军官军衔等级设为4等15级,这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而1988年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时,几十年相对的和平环境,军队的体制编制和人员成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军衔等级设置上简单一些,设3等11级,有利于减少层次,理顺干部工作关系,促进军队的全面建设。
第二,将官以上等级减少了层次,将官数量比例恰当。同1955年至1965年实行的军衔制相比,新的军衔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军官军衔将官以上等级设得比较低,取消了大将、元帅、大元帅三个高衔,这同样是由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决定的。同时将官数量控制得比较好。1955年,我军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高级将领为1052人,占军官总数的1.6‰;到1965年达到1614人,占军官总数的2.1‰;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时,参考了1955年到1965年的将官数量和外军情况,经过充分论证,确定将官数量占军官总数的3‰以内,比1965年时稍高一些,是比较适当的。
第三,从稳定基层军官队伍的需要考虑。新的军衔制在尉官等级设置上,未设大尉军衔,这是从和平时期基层军官的成长规律及稳定考虑的。按照我军传统做法,与大尉军衔相对应的是营职军官。不设大尉,正营职军官和部分副营职军官可以进入校官行列,有利于激励军官的进取精神,稳定基层军官队伍,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总之,我军新的军衔制确定的军官军衔等级,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的国情军情,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调整各类军官在利益上的差别创造了有利条件,充分体现了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特点。
军人的荣誉与责任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一切政治、经济、军事体制方面的改革,无一不把增强社会群体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基本目标,实行新军衔制的作用也在于此。
军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数百万个体组成,他们是军队生机和活力的载体,是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要激发军队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军人奋发向上、献身国防的积极性。而国家荣誉、使命责任、利益待遇,可以说是调动个体积极性的三大要素,军衔恰恰包含了这些要素。如果说,在构造军队等级体系框架方面,军衔制仅仅起着辅助性的强化作用的话,那么,在这一方面,军衔制则能发挥主导作用。
谈起实行新的军衔制的重大作用,一些经历过战争年代考验的老将军们更是感慨颇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对记者感言,可不要小看挂在肩上的牌牌,这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是国家对军人特殊贡献的精神报偿,具有全面的持久的激励作用。时任成都军区政委的万海峰上将也谈到,1988年首次授予的17位上将中,我属于资历较浅、年龄也相对较轻的一个,其中有好几位是我的老领导。与我同时代参军的那些红军老干部,大都过世了;一大批比我资历更老、战功比我更高的高级将领都先后离职休养。而当年坚持鄂豫皖敌后斗争的红28军的干部中,我是唯一参加此次授衔的。我这个经历过革命战争的幸存者,被授予我军的最高军衔,真有诚惶诚恐、任重道远之感,也必将成为我戎马生涯中奋发图强的巨大动力。
岁月如梭,20年弹指一挥间。我军实行新的军衔制的实践证明,作为一项军队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其巨大效用必将日益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