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中国近海防御战略:加大海上防御纵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 11:20 《舰船知识》杂志
重新定位中国近海防御战略:加大海上防御纵深
资料图:中国海军现代级137号驱逐舰发射防空导弹

重新定位中国近海防御战略:加大海上防御纵深
资料图:中国海军524护卫舰防空作战演练

资料图:中国海军051C级驱逐舰装备的里夫-M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资料图:解放军海军022隐身导弹艇防空火力发射

  沿海防空与近海防御战略

  上一期《舰船知识》杂志“蓝色PK台”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了我国沿海防空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最近我刊接到了一些读者来信愿意就此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其中有一位署名戴延的读者在来信中认为,要彻底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与沿海防空的矛盾,还是要重新认识、定位我国的“近海防御”战略,加大海上的防御纵深。为此,我们将来信主要内容刊出。

  我国“近海防御”战略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我国海军军事战略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国家战略和海军作战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其反过来又对海上力量类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要。

  海军发展初期的“近岸防御”1949年初,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一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可见建国初期,考虑到海上技术兵器的匮乏,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支保卫边海防的“近岸防御”型海军。对海军能力的要求,甚至包括了内陆大江两岸地区的防御。但是这种情况很快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得到了改变。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亲笔写下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当时我国正处于朝鲜战争的阴影之下,这一题词反映出了虽然当时海军只具备“近岸防御”甚至内江作战能力,但已经将反击强国侵略作为了海军建设的长远战略目标。在这一时期,我海军利用小型快速舰艇,依托近岸岛屿与美蒋海军为夺取我近海控制权发生了激烈争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改革开放后的“近海防御” 在1970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对世界形势作出了前瞻性判断,预见我国的万里海疆将成为我国抵御霸权主义侵略的主要方向,但考虑到马上来临的全面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一支精干、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指导思想,并在1979年8月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写下了“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的题词,并一再强调了海军建设“要精、要现代化”。从上述题词可以看出当时强调“精干”、而不提“规模”;也没有要求“战役”或“战略成慑”能力,甚至没有用更模糊的“作战”能力,而是提出了“现代战斗能力”。但同时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这应该看成是我国海军由“近岸防御”战略向“近海防御”战略转变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我海军中小型舰艇力量曾与南海周边霸权国家发生过多次激烈战斗,为争取我国南海权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争议也暴露出了我国中小型舰艇力量在“近海防御”行动中缺乏综合作战和后勤保障能力。

  进入新世纪的“近海综合防御”新世纪到来之前,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这使人民海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海军成立50周年时,江泽民主席为海军题词称:“为建设具有强大综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这一题词与前两代领导人明显不同,这是对海军全面建设的要求。当然这里所说的“综合作战能力”可以理解为海军航空兵、潜艇、水面舰艇、海军陆战队等各种海军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常规和核反击等火力类型。这时海军的“近海防御”的内涵是对“近海综合防御”能力的追求,这在2002年12月9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得到了说明。该报告在第三章武装力量一节中指出:“海军由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和陆战队等兵种及专业部(分)队组成。潜艇部队编有常规动力潜艇部队和核动力潜艇部队,具有水下攻击和一定的核反击能力”。在这一时期我国舰艇编队多次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等进行远洋出访,海军航空兵规模不断扩大,潜艇深海训练逐步频繁,海军陆战队也加入到了人民海军的行列。这时的海军才真正成为了多兵种联合的综合性海上力量。

  新时期的“近海纵深防御” 随着我国新一代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壮大,海军对我国近海范围的海域纵深控制能力愈来愈强,实际已经形成了“近海纵深防御”能力。2006年12月我国公布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政府白皮书,在第二章论述“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中指出:“海军逐步增大了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可见,海军在综合防御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大近海防御战略纵深。而在军兵种建设中,该报告提出:“加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的海上机动兵力建设,增强近海海域的整体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能力和海上综合保障能力”。这是对海军海上机动能力和近海海域的整体作战能力的要求,而这一能力无疑包括了近海纵深。这些要求标志着海军“近海纵深防御”战略的形成,虽然“近海综合防御”和“近海纵深防御”战略都没有脱离“近海防御”战略,但其内涵已经明显不同。

  从2006年12月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仍奉行“近海防御”战略。而1997年版《军语》对我国“近海”的解释是:“靠近陆地的海区。我国的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部分海域”。而这一解释中所指海域实际就是所谓的“第一岛链”内的海域,2006年美国《中国军力报告》和日本、台湾近年的《国防报告》均承认中国在这一海域内的活动能力,并认为中国要突破“第一岛链”就必须发展战略潜艇和航母力量,但是实际上在新的威胁环境中,要真正履行“第一岛链”内的“近海防御”战略,这种大型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也势在必行。

  近海防御战略面临的威胁与需求

  从我国海军战略发展可以看出,近海防御战略已经奉行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我国国内经济布局和周边形势及国际安全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虽然在这一时期内,我近海防御战略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但这些调整更侧重于海军实力的发展。如果考虑到不断增长的国家外部威胁对我海上力量发展的挤压,“蓝水海军”的道路可能会更漫长,这就使近海防御战略变得更加现实,也仍将坚持较长的时间。

  现行“近海防御”战略正面临外部“由海向陆”战略的挑战,必须提高近海作战实力

  在我国争取近海纵深防御能力的同时,美英等世界军事大国却正在筹划海军“由海向陆”打击能力的发展,以大规模直接参加陆战,从近海、近岸发起对陆战争,以增强海军对陆上战局进程的影响力。从战争实践来看,美国近来打的几场局部战争也几乎都是从海上发动攻击。如1986年空袭利比亚时,美海军在地中海部署了1支3航母编队;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分别在红海和波斯湾各部署1支3航母编队;1998年美英空袭伊拉克和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海军也都出动了1支双航母编队。在2001年10月开始的美对阿军事打击中,美军先后派遣了6支航母编队,在战区一股保持2~3支执行任务。而在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准备中,也轮番动用了6支以上的航母打击大队。从美军以往的军事打击行动中可以看出,为了压制敌防空火力,达成打击的突然性,减少伤亡,主要军事力量一般都滞留在目标国家周边海域,而以舰载机和巡航导弹为先导实施远程打击。美海军1个航母打击大队共有各型舰载机80余架,所属水面作战舰和潜艇一般还携带140~280枚“战斧”巡航导弹,能够在距航母战斗任务海区1200千米的距离上,对海上的海军兵力和重要的陆上目标实施密集突击。

  近年来,美国等海上军事大国投入巨资加强了从海上对陆地打击能力的发展。例如,在1990~1991年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制订对陆打击目标计划需要3天,到1999年对科索沃的“联盟力量”行动时已经减少到了101分钟;而到对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动时,该时间只需19分钟。而现在随着“战术战斧”导弹的开发成功,海军对陆目标的近实时瞄准和飞行中重新瞄准功能的出现将使这一过程的时间进一步缩短。目前,美海军已经提出采购1800~2000枚“战术战斧”导弹的计划。此外,美国海军还制订了庞大的濒海战舰计划,该计划把濒海地区作为未来战场,建造大量适合濒海地区作战的舰艇,并为此提高了海军舰炮射程,发展了EXl71“增程制导弹药”(ERGM)等新型弹药,使海军可在距岸70~150千米处海上对陆地作战实施火力支援。

  可见,以美国为首的世界海上强国已经具备较强的近海打击能力。而由于我国近海防御行动必须依托岸上及近海岛屿的陆基力量的火力掩护,例如我国对南海主权的维护力量,目前必须依托海南岛等大型岛屿及延伸的离散小型岛屿上的海空保障设施。缺乏外围屏障的这些设施很容易遭到“由陆对海”的海上力量的压制,从而失去我对近海利益的保护。因此“由陆对海”的威胁实际压缩了我近海防御的范围,而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增强近海依托的外围防御实力。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