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放军新型轮式突击炮高原极限射击首发命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7:41 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新疆军区装甲部队大漠中演练
特种侦察营营长和6名侦察员被生擒 午夜,月色正浓。某大队突然接到集团军导演部命令:“快速机动至A师纵深阵地实施侦察,并绘制出整体兵力部署图!” 命令下达15分钟后,由100余名官兵组成的6支精干侦察分队,在大队长王炳军的带领下消失在浓浓夜色中。 经过150公里的急行军,侦察小分队提前40分钟赶至集结地域。夜幕下,副总导演周天宏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就地摊开地图,向王大队长下达侦察任务。 随即,6支训练有素的侦察分队,采取定点监视、照相侦察、抵近侦察等手段,侦察获取6大类193个目标,基本查明了某师的主要部署和师团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防空阵地等重要目标配置情况。 就在王大队长准备下令撤出时,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正在某步兵团防御纵深和指挥所附近实施侦察的特种侦察营营长和6名侦察员全部被生擒。 战斗就此暂停,但各级对失利教训的反思与总结仍在延续。 撤得太慢,3门火炮被“敌”“炸损” 催醒黎明的是震撼大地的隆隆炮声。清晨,集团军导演部突令某炮兵团对进攻之敌实施远程火力拦阻。一时间,连绵不断的贺兰山腹地群炮怒吼,剧烈的爆炸让“敌”阵地立即陷入一片火海。 第一波次的集火拦阻持续了10分钟,初战告捷。该团在完成射击转移阵地时,因撤出速度较慢,遭“敌”炮火反击,3门牵引火炮被判“炸损”。一直在观察所手持望远镜静观“战局”的何军长神色凝重,当即叫停演练。 未来战争,炮兵是遭敌重点打击摧毁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快”是炮兵生存和制胜的关键。当这些几乎整天挂在嘴边的浅显道理,突然变成活生生的“败仗”缘由时,在场的指挥员不得不痛定思痛,用审视的眼光对惯用一个阵地射击,较少顾及对手的反侦察、反袭击等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进行反思和解剖。 空气中刺鼻的硝烟味尚未散尽,如何提高炮兵快反能力的战地研讨会开始了。何军长与炮兵指挥部主任麻仁伟以及20多名师团营连指挥员席地而坐,盯着如何实现一个“快”字共同探讨研究。没有批评和斥责,大家敞开思想,各抒己见。症结在仔细梳理中清晰,对策在思想碰撞中形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被忽视的训练“软课目”也渐渐暴露出来。测地、气象作为炮兵训练中的小专业,过去在演练中只是“配角”。而这次火炮射击就是因为阵地测量不准确、风力气象预测不及时,耽误了两次占领阵地的时间…… 一下子查出这么多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下一步演习?对此,导演部的态度很明确:演习就是要突出研究性、探讨性,以解决暴露出来的问题为目的。 接下来的演练尽管各种背景更为复杂、更难应对,但集团军导演部现场评估的结果令人振奋:两个炮兵部队全部实现了“首发命中,首群覆盖”,各炮兵群和分群,在“占领阵地快、装填射击快、目标转移快、撤出阵地快,打得准”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夜间无光的条件下抢修战损装备 夜间无光条件下的战损装备应急抢修,是战斗力再生的关键,也是集团军此次演习重点研究解决的一个作战难题。 夜间战斗,可视性差,情况复杂,履带、轮式装备机件极易扭断。通过通路,武器装备集中,容易遭敌猛烈炮火打击,战损率剧增。能否及时抢修战损装备,直接关乎作战胜负。 冲天炮火染红了戈壁夜空,某装甲师前沿攻击群通过“敌”前沿障碍通路时,遭炮火猛烈拦阻,一辆坦克淤陷,一辆坦克履带被炸断。 “暴风,我是宝鸡,迅速组织自救。”接到自我保障的命令,两辆坦克的乘员几乎同时跃出车门。3号车车长根据淤陷不深、地形平坦、坦克技术状况良好的实际,果断组织乘员进行圆木自救。9号车乘员按照抢修预案,依靠过硬技术,在夜暗中迅速完成续接履带,修复操作部位。 而在演练前,军师团就围绕夜战抢修中发现目标难、维修作业难、供应补给难等制约夜间装备保障难题,多次讨论研究对策,采取7种冷光照明器材,通过颜色、闪频告知装备受损地点、损坏程度,保证了夜暗条件下快速高效完成抢修任务。 野战救护所无法满足伤员救治的需要 深夜,经过一天实弹攻击后的贺兰山腹地寂静无声。此时,精心伪装的某师野战指挥中心内却灯火通明,还未来得及抖落满身尘土的集团军导演部成员齐聚帐内,围绕实施精确化打击这一课题,与师首长机关一同梳理研究。 某师后勤部长李振瑞的剖析令人震动。这次演习,师医院在没有经过详细论证下开设了两个救护所,结果无法满足伤员救治的需要。而现有救护所每天最大救治能力是多少?战时药品储备、床位保障够不够?野战手术条件是否具备?部队远程机动特别是高海拔地区作战中油料保障能不能精确到单车单炮?对于这些平时较少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些业务部门同志的回答非常含糊。 这些问题看似细微简单,但直接影响军心士气,关乎官兵生命。大家围绕精确指挥、精确打击、精确保障进行深入研讨,在计算敌我兵力兵器对比、作战保障数据、兵力运用、军兵种作战武器性能等9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参考模本。 一路导调检验,收获感受甚多。集团军副参谋长周天宏告诉笔者:此次演练,集团军着眼未来作战需求,探索总结出近百种有效对策,这些来自实战检验的成果,无疑是进一步推动部队实战化训练的“助燃剂”。 “别人没打的,我们要打;别人不敢打的,我们也要打!” 贺兰山阙激战正酣,风雪昆仑狼烟再起。该集团军由10个兵种组成的合成战斗群,从海拔3500米一路打到海拔4500米,对各类新装备和11种主战装备进行射击效能试验,千年不化的雪山峡谷回荡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 列装不久的某新型突击炮,一直被某炮兵团的官兵视为“宝贝疙瘩”。当得知要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打实弹时,不少官兵心里直发虚,在如此海拔高度进行极限射击,就连随同前去采集数据的技术专家心里都没底。结果,3次实射,3次实现了“首发命中,首群覆盖”。 大雪一连好几天都没停过,这对于某型导弹的射击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不仅是风力、气温、气压等制约导弹实射的因素在不断变化,而且上山前,厂家技术人员听说该导弹要在海拔4500米的高度射击,颇感诧异和惊叹,不免心生疑问:“定型生产时我们都没有在如此高海拔实验,你们可以吗?” “别人没打的,我们要打;别人不敢打的,我们也要打!”这是集团军高原演兵的决心和勇气。 导弹实射仍按计划进行。为确保射击绝对安全,每次实射前都要对激光发射器进行检查。由于高原缺乏专门检测设备,他们便找来红外线摄像机、燃烧白磷等多种简易办法,解决了检测难题。作为瞄准手的士官韩贤付主动请缨当起了小教员,他结合去年年底赴厂家学习的经验,把所学的模拟操作要领、炮射导弹技巧一一传授给大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雪后初晴,天空湛蓝如洗。当一枚枚导弹直捣靶心时,战士们欢呼雀跃之声回荡在雪域上空。紧接着,连队又依据射击记录的各种参数,制定出了“高海拔地区导弹简易射表”。连长赵峰拿着射表一脸兴奋:“表上的很多数据都可以在下一步实射时直接运用,大大省去了试射校炮时间。” 首次实兵实装拉上高原的某炮兵旅,针对高海拔地区对炮兵射击精度影响、作战地区地形不便于选择配置阵地等实际,探索出火力拔点、火力拦阻、火力护送、火力歼驱等10余项战法训法。旅政委孔令锷告诉笔者:“此次高原演习,检验了多种火炮战斗效能,探索出紧贴高寒地区环境、气候特点的5项火力打击新战法。” 两个多月的演习,合同战斗群先后完成了单兵、单车到步坦协同等诸兵种联合战术演练,取得了6大类、67个方面的各类性能参数。与此同时,高原演兵实现的多项突破也令人振奋:某新型突击炮在军区首次实现炮射导弹且首发命中;某型火炮首次在海拔4500米以上进行实弹射击并覆盖目标;某型导弹首次在海拔4500米高度实射成功,射击中实现完全自我保障。本专题摄影:张永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