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新军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09:52 新华网
解放军新军服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
    6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香港昂船洲海军基地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记者:与国内外制服相比,新式军装达到了什么水平?

  廖锡龙:就总体而言,新式军服领先于国内行业制服,基本实现了军服体系科学完整,色彩鲜明、富有时代感,样式体现民族特点和我军传统,材料、服饰与整体风格相协调的改革目标。

  “尊重科学的换装”:现代后勤改革方向的缩影

  记者:可以透露这次换装的总费用吗?

  廖锡龙:这次换装计划三年完成,三年被装费用集中增加60个亿。这次换装后,我军官兵人均被装费用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记者:为什么不一次性换装,而要分三年完成呢?

  廖锡龙:有生产周期上的考虑,但主要是为了从我军实际出发、坚持勤俭建军、尽量节约资源。换装的钱是该花的,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精打细算。一方面,通过科学论证、选优择廉,尽可能把经费预算压缩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一边发新的,一边用旧的,用三年时间完成调整改革任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库存,减少浪费。

  记者:我们得知,这次配发全军军官的礼服采取了量体裁衣的方式,并且直接由企业送到军官手中,这在我军服装史上是第一次吧?

  廖锡龙:是的。改变粗放式的供应方式,采取量身定做、量体套号的办法,实现服装保障精确化,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想做而没做到的,这次换装部分地实现了。

  换装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而不仅是新军服“好不好看”的问题。这次换装不仅采用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了军服的质量水平和整体效果,还对我军被装保障机制进行了创新。比如,通过这次改革,我们在管理方式上升级改造了全军被装管理信息系统,充实完善官兵信息档案,全军被装周转量由过去的30%降低到15%,提高了发放的准确率和保障效益。在筹措方式上,打破了过去的传统模式,以联勤保障体制架构为基础,按照集中采购、划区筹措、就近就便的原则,探索了从生产企业直达部队、快速高效的基地化被装保障模式。

  记者:“从企业到单兵”是否意味着军队的“零库存”?这种模式是后勤保障社会化的一个方向吗?

  廖锡龙:可以这么说。被装从企业直接送到官兵手中,实际上并不是消灭了军队的库存,而是把军队的库存分解转入社会,这样能够大大减少军队的仓储成本。

  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后勤与社会后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许多国家军队都把利用地方资源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作为压缩军队规模、加强质量建设、赢得战争胜利的重大举措。因此,积极推进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打破军队与社会之间的分割,实现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要任务。作为通用性比较强的一种物资,被装是社会化探索的一块很好的试验田。

  记者: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地方专家参与了这次换装的论证过程。

  廖锡龙:这次论证研究采取机关与科研单位相结合、科研单位与地方力量相结合的形式。新式军装先后征集了7家服装设计公司、院校和企业的设计草案,设计了11轮改革方案和实物样品,进行了20多次集中会审,5次邀请军内外专家分析点评。国内一些知名的服装、结构、色彩、美学等专家,为军服调整改革方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如此全面、深入地集中地方专家的智慧,这在我军换装史上也是第一次。

  这是被装改革社会化的体现,也是尊重科学的体现。实际上,从调查论证、研究攻关到方案完善,这次换装处处体现了科学、民主、求实的精神。

  记者:我们读过您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这次换装是否可以视作现代后勤改革的一次探索呢?

  廖锡龙:是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着眼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我们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

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等几个方面。可以说,在这几个“化”上,这次换装都有所体现。我们在这次换装全过程中有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新的做法。所有这些,可以说是现代后勤改革方向的一个缩影。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