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十号工程”正式立项,1986年开始研制,1998年3月23日首飞成功,2003年量产型交付部队,2006年正式解密。歼十战机现已大批量装备中国海空军部队。
歼-10战机是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单发、全天候、多功能、采用鸭式气动布局的第三代中型战斗机,官方命名猛龙,北约代号萤火虫。
歼-10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造并批量装备部队的第三代战斗机,是我国第一种真正兼有制空和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作战飞机。
歼十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可携带6枚短距或中距空空导弹,能挂载各类型国产对地攻击武器。
2004年1月,成都军区空军第44师132团率先装备15架歼-10,2009年八一飞行表演队换装歼十表演机亮相。
2012年东海舰队航空兵率先列装海航版歼十。经过10年的生产和装备,预计已有将近300架左右的歼10腾飞在中华天空。
歼十战机自面世以来,一直处在不断改进之中。现在共有歼-10A(空优型),歼-10S(双座型)、歼-10B(深度改进型)、歼-10Y(八一表演机)等多个型号。
有消息称歼-10C(对地攻击型)战机已在研制之中。此外,代号为FC-20的出口型歼十也有望在近期面世。
长期以来,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是中俄战略合作的重点之一。虽然苏-35被称为四代半战机,不能和F22、T-50相提并论,但苏-35确有过人之处,也有很多四战机的技术在里面,有些技术是中国非常亟需的。当然,购买苏-35,很大程度上是维系中俄战略关系的需要。
苏-35配备雪豹-E型无源相控阵雷达,扫描区域由传统的60度扩展到120度,迎头空中目标探测距离达到350-400千米,尾追探测距离达到150千米。对类似于F-22的、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平方米的超低可探测目标,可在距离90千米上发现对方。
苏-35配备了由土星公司的最新型117S涡轮风扇型发动机,最大速度达到2.25马赫。117S比基础发动机高出2吨,它的风扇直径增大了3%,整体推力跃升了16%。其使用寿命为4000小时,是同类发动机的两倍以上,两次大修间隔时间是同类产品的两倍左右。
苏-35共有12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时可达14个,最大载弹量8吨。尤其是在后视雷达和R-73型可后射近距空中格斗导弹的通力协助下,苏-35形成了特有的“越肩发射”能力,这使苏-35在被敌机追击或群机格斗时能够占据更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