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亚洲:比起《狂怒》,国产抗日神剧缺了什么?

2014年12月12日 11:58  观察者网  收藏本文
资料图:战争巨制《狂怒》坦克五壮士 资料图:战争巨制《狂怒》坦克五壮士

  很幸运,《狂怒》一片因为有中国公司的投资,在国内基本与国外同步上映,让中国的军事片影迷得以在影院中及时享受。

  这部影片的最大看点就是那辆世界上唯一能开动的“虎”式坦克,以及专门针对军迷而制作的“杀必死”镜头(英语单词service日式读法,意味提供服务与享受,观察者网注)。布拉德•皮特够不够帅之类的话题就不必讨论了,因为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是步枪、机枪、冲锋枪和坦克。作为当红网游《坦克世界》的广告片,道具近乎完美。

  虽然“虎”式坦克的镜头并不算多,但对于这种传奇坦克的描绘非常出色,观众可以感受到50吨钢铁咆哮着碾压过来的那种压力,更不用说借布拉德•皮特之口反复强调的“88毫米穿甲弹特有的尖啸”声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射的感觉。

  “谢尔曼”被虎式坦克击毁时,车体上“篮球大小”的洞中向外喷射出橘黄色火焰的那一幕,和那些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中如出一辙。而《坦克世界》着力表现的穿甲弹打中装甲的各种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尤其是片中“狂怒”号车体侧面长长的炮弹擦痕,看起来令人不寒而栗。

  还有与步兵交战中使用白磷发烟弹当做燃烧弹,沾染白磷后德军的惨状;炮手使用改锥设定高爆弹引信,让炮弹打在地面上跳起在空中爆炸;机枪发射曳光弹的种种壮观景象……普通观众或许难以注意到,片中还表现了“坦克兵四大力气活”中的两个——“装炮弹”和“换履带”的艰辛。

  这些细节对于这部影片的目标受众而言绝对是一场“盛宴”。

  作为一部广告片,本片绝对满分!

  通常,看过《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类电影后,中国影迷最常见的吐槽是:“中国没有一个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这次我倒觉得,虽然在道具准确性、细节真实性方面,《狂怒》这样的好莱坞大片能甩开中国电影几条街,但要说到“神剧”指数,还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狂怒》的海报和文宣都很诚实,此片剧情就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美军与邪恶的纳粹德军浴血奋战”而已。

  当然,在英雄和明星之外,团队精神的“政治正确”还是要讲的。主要角色是美军的5人坦克乘组,构成美式电影中的典型小队:一个张嘴就是圣经,打得特别准的炮手;强壮高大、满嘴脏话、看似兵痞实为好人的装填手;嘟囔着别人都听不懂的西班牙语、经常抱怨的“老墨”驾驶员;初来乍到,尚未被战争“污染”的新人机电员,以及皮特饰演的中产阶级“文明人”车长。每个人都有一段戏来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在最后的战斗中则把他们性格中最闪亮的部分表现出来。

  皮特在激战后会躲到一边偷偷发抖,和《拯救大兵瑞恩》中汉克斯饰演的米勒上尉如出一辙。新人机电员刚到车组的第一句话就是:“战场在哪里”,然后被众人嘲笑,算是美国军事电影里“菜鸟”的规定动作。剧中还有一段以女主角被万恶纳粹的炮弹炸死为结局的爱情故事,透出淡淡的忧伤,与《兄弟连》里卫生兵和比利时女护士的爱情颇为暗合……

  这些桥段犹如一个个标准工业件,被按部就班地放在剧中。对于很少观看战争电影的观众而言,“催泪”效果也算是合格。至少在电影院里,在新人机电员看到被炸死的女主角时,还是有感情丰富的女观众抽泣起来。

  表演同样只是中规中矩。因扮演《行尸走肉》中的副警长而被中国观众熟悉的“装填手”,依然是人见人嫌的讨厌腔调。布拉德•皮特则以“花瓶”姿态本色出演,最后死时被两颗手榴弹炸中,潇洒的头型依然半点不乱。

  有位朋友在评论此片时说:“以后谁再跟我吐槽中国电影里主角死前话唠,就让他去看这电影。”没错,影片中“美式党费”桥段之密集也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决战开始前,在一整营党卫军唱着歌迈着正步走向被炸坏的坦克时,主角们还有闲心分享最后一瓶朗姆酒,顺便吐槽一番自己的身世,仿佛在向《拯救大兵瑞恩》中士兵们伴随法国歌曲倾吐心事那段戏致敬。

  至于片中的战斗场景,更有不少让军迷们吐槽的地方。新兵前出放哨,看到那一个营的党卫军,就这么大摇大摆的,完全不像穿插到美军后方的样子。至少能看到有五六个党卫军士兵扛着“铁拳”反坦克榴弹,而到打起来时却只发射了寥寥3发,还只打中一发。

  而片中的重头——坦克排掩护步兵进攻德国村庄一段,四辆坦克枪炮齐发的镜头刚让我吊起些精神,随后美军步兵慢悠悠走出坦克掩护,笃笃定定放几枪的场景让人立刻“出戏”,这样的“战斗强度”,和现代西方军迷们的“历史重演”差不多。

  另外,这部影片中的群众演员大概都是自备道具的军迷。否则你怎么解释双方队伍里层出不穷的各路胖子呢?怎么看45年的德军都不应该出现营养过盛的“美式”大胖子吧。

  这部影片道具满分,但编剧、导演水平也就是国内各路“抗战神剧”的档次,只不过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导致桥段有些区别罢了。《300个电影常见桥段》一书几乎把美国电影中所有桥段都概括在内,称只要学会正确的排列组合,就能完成编剧工作。中国电影似乎只是缺了点组合“标准工业件”的功力。

  话说回来,名声在外的好莱坞,本事当然不只于此。俄罗斯的小邦达尔丘克就没学到位。如果说其父创立的“战壕真实”流派把镜头放到了士兵的高度,那么他干脆把视角放到了士兵脚下的烂泥中,《斯大林格勒》片中的苏联战士们唠唠叨叨重复着“不是为了斯大林而战,不是为了保卫祖国而战,只想在战争中生存下去”的调调。与之类似的还有《列宁格勒》、《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之类,几乎可以视为对80年代“解冻文学”的拙劣模仿。

  一个俄罗斯人,非要以“西方视角”来诠释本国历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中国也颇有共鸣。

  相比之下,《狂怒》等好莱坞工业产品从来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它们永远牢牢站在美国人视角来看待一切。作为商业片,你不和普通人站在一起,不靠“手撕鬼子”(当然也不能太“不科学”)让观众看痛快了,又怎么能得到票房呢?

  更重要的是,在讲究“政治正确”的好莱坞和影评圈子里,不讲“政治正确”又怎么混得下去?麦卡锡主义时代这样的大伤疤我们就不揭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查执行了30多年的《海斯法典》,以及“天主教道德联盟”和“法典执行局”。当然,越战期间借着全国风潮,好莱坞也推出了一些反战影片,但很快就“故态复萌”。不独是美国,法国电影界也是“政治正确”的典范,观察者网专栏作者边芹对此有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今天中国导演们常常说起的一个词叫做“诚意”,他们实在应该看看好莱坞这些“杀必死”电影,不要以为花大价钱请一群明星,让他们在银幕上乱飞、说怪话就叫“诚意”。

  我对知名时评人宋晓军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一番话一直念念不忘,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迄今为止还处于一个“糙推”阶段。这个“糙”恐怕不仅在手上,也在头脑里。不久前冯小刚向习大大毛遂自荐拍摄《抗美援朝》,不知这是否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作为观众,我们现在也只能继续期待了。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狂怒 坦克 谢尔曼 虎式 布拉德.皮特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将:朝鲜若崩溃中国救不了不必为朝打仗
  • 体育亚冠抽签:恒大遇西悉尼 张稀哲签狼堡
  • 娱乐释小龙分手3年后祝福何洁:她会越来越好
  • 财经楼市调控连续两年缺席经济工作会议
  • 科技风向标:网秦CEO林宇“失联”背后
  • 博客刘洪:曝光美国令人震惊的CIA十大酷刑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神老师走红 被质疑太漂亮教不好(图)
  • 育儿12岁男孩16楼坠下身亡 称不愿父亲再婚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