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军事编者: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继苏、美、法、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历经50余年的努力,我国的太空科技逐步成长,已经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太空实力。今年的4月17日,中国航天科技公司的钱学森运载技术实验室,在北京发布了中国首部《空间态势评估报告》,从中国媒体报告的公开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太空实力的概略情况。《空间态势评估报告》称,基于对2012-2013年发生太空活动的的主要特征事件及重要数据分析。美国、俄罗斯、欧洲太空活动的的三大主导力量,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美国都将继续拥有绝对的太空科技优势。
美国优势依旧明显,我国已举足轻重
目前全球已有12个国家具备独立发射卫星的能力,在2012-2013年间159次的航天发射中,排名前四位的是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发射量占86.8%。在利用太空方面,截止2013年8月,估计全球有1084枚卫星在轨运行使用,其中美国独立拥有461枚,接近全世界太空资产的一半,俄罗斯111枚,欧盟110枚,三方拥有全球63%的资产;就卫星的用途分类,通讯卫星最多,占总数55%,其次是导航卫星与侦察卫星。在控制太空方面,美国始终是军用卫星和反卫星能力上研制投入最多、试验最频繁的国家。
《空间态势评估报告》对中国的太空科技实力未作明确的说明。不过通过公开资料搜集来看:我国自1970年至2014年3月31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189次太空发射,共有179次成功发射,先后共将208枚人造卫星、10艘“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送入轨道运行,累计太空发射成功率为94.71%。依据2013年发射太空飞行器的记录,2013年全球共进行了81次太空发射,各国的发射次数分别为:俄罗斯进行了35次发射,其中2 次失败;美国19次;中国15次,其中1次失败;欧盟5次;日本3次;印度3次;韩国1次。公开的数据显示,2011年与2012年我国皆以19次太空发射名列全球第二,这两年来我国在太空运行的卫星约有80余枚。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在太空领域已逐渐形成“举足轻重”的实力了。
外媒看我国的反卫星能力
据外媒报道,我国研发反卫星武器的历史不到20年,公开宣布的一次是:2007年1月12日,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枚KT反卫星导弹,成功摧毁一枚运行于距地860公里轨道上即将报废的“风云1C”号气象卫星。此外,美国期刊与媒体先后曾报道:2006年中国曾用激光照射过美国侦察卫星,但未造成损害;2012年中国发射“实践十二号”卫星,经一系列的机动变轨后,与2008年发射的在轨“实践六号03A”卫星进行交会测试。最后“实践六号F”在“实践十二号”的“撞击”下改变了其原运行轨道轨道。而若“实践十二号”的“撞击”的速度动能够大,就将会使“实践六号03A”脱轨、失能、甚至损毁。因此这次测试也被外媒界定为我国已经掌握了反卫星卫星的技术。2013年7月20日,中国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五号”、“试验七号”和“创新三号”卫星送入太空轨道,其中“试验七号”卫星装有一个机械臂,几天后“试验七号”卫星在太空中进行复杂的机动变轨去接近并用机械臂“捕捉”到了“创新三号”,最后两者合二为一。这次试验被认为这可能是我国在测试太空中捕捉俘获卫星的反卫星技术,是比此前的“撞击”破坏敌方卫星更可怕的反卫星技术。
美、中两国反卫星能力的对比
近年来由于俄罗斯的国力仍是处于恢复态势,对太空技术的研发与夺取“制太空权”的发展,远没有了昔日冷战中苏联的“大手笔”。其主要太空活动是集中在利用己有的运载火箭和载人/货运飞船为全球进行商业发射。所以外媒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射在了美国与我国的身上。其实在外媒炒作大肆渲染中国太空军事化的同时,美国的反卫星能力就已接近成熟具备了部署的能力。这一典型的代表就是2008年2月12日美国“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发射的一枚标准Ⅲ型防空导弹,摧毁美国一颗在轨的US-193卫星。美国海军宙斯盾舰上的标准Ⅲ型防空导弹,从防空反导武器武器向太空空间的反卫星武器的拓展,无疑壮大了美国海基反卫星的能力。虽说我国在2007年以KT导弹进行了反卫试验,但作为可行性试验,与成熟的部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我国进行的“卫星交会技术”与机械臂“捕捉其他卫星”的技术上,其实日本与美国早已进行过。“卫星交会对接”试验,日本作为世界上首先进行卫星交会对接的国家更是早在1997年进行了。美国在2007年进行的“轨道快车”试验更为先进,卫星交会对接后还进行了燃料和电池的更换。
美、中两国竞相研发的快速发射卫星能力
如果说上述的的反卫星能力是“太空战”中的进攻,那么快速卫星发射则是“太空战”中尤为重要的防御措施之一。卫星的快速发射能力,为己方维护太空资产,保障天基的监视与侦察,情报、通讯、导航与定位、预警等功能提供了前提条件。当在己方的卫星被敌方摧毁后,己方能快速发射相关功能的卫星进入轨道,迅速弥补该系统卫星失去的功能,使己方的天基卫星系统仍能正常运作。在快速发射卫星的能力建设上,目前美国与中国先后启动了“百星计划”与“快舟小型运载火箭”计划。
美国军方率先提出了“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这一概念,主要用于太空卫星军事应急。它的概念是:当爆发战争己方的在轨运行卫星遭到敌方攻击发生损毁时,己方能在很短时间内能够快速装配出一枚卫星,并能快速以运载火箭
将该卫星发射进入太空轨道,填补失去的卫星应急。这种卫星小而轻,成本低,研制周期短,利用储备现有的零部组件“随插即用”模式快速组装制造。而这一概念进一步延伸后,拓展到了战术部队使用的卫星。大型卫星均由军队战略决策高层使用,用于满足战略需求;成本低廉、便于组装和发射速度快的小型卫星则可以供战术部队使用,所提供的功能或资讯,供战场上连、排级部队直接使用。
美国国防部为落实推进“太空快速响应作战”系统,于2007年5月21日宣布成立了“太空快速响应联合办公室”,负责协调陆、海、空军对于太空军事服务的需要,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太空领域的快速军事部署。接着便提出一项庞大的“百星计划”,主要目的就是“应对美国对手日益强大的太空反击能力”,一旦美国的卫星系统遭到攻击破坏,美国及盟国可以通过这一计划迅速恢复卫星能力。这个计划囊括了美国与北约组织的26个盟国,每个北约盟国出资建造5枚“太空快速反应”卫星,与美国共用分享相关的情报资讯,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构想的“太空快速反应”卫星是低轨道的小型卫星,每枚造价只要2000至3000万美元。太空快速回应作战系统的发射火箭是退役的“民兵”洲际弹道导弹衍生的“米诺陶”运载火箭来完成。
而我国于2013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采用“快舟”固体小型运载火箭,以一车一箭车载机动发射方式,完成了快舟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快舟”火箭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的小型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抢在美国之前,成为首个完成的发射卫星-火箭一体化快速应急空间飞行器试验的国家。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