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报道】据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防卫力量》2013年11-12月号报道,原题:《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日益加强:地区扩张还是全球政治?》作者:斯蒂芬•古德曼。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日益增强。人们对中国的意图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中国是要在该地区进行霸权主义扩张。本文从外交、认同、军事和经济角度对中国的意图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加强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是该国获得世界性大国地位这一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增强全球影响力,而并非要在该地区进行霸权主义扩张。文章编译如下:
引言
从传统意义上说,在南太平洋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一直是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法国。不过,随着中国以谋求本国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为着眼点在包括南太平洋地区的世界范围内拓展外交政策利益,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有些评论人员认为,目前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可以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在本地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匹敌了。2009年,新西兰外交部长默里•麦克卡利卡(Murray McCully)曾指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对在南太平洋地区获得市场和资源很有兴趣。”
本文以中国要在外交、认同、军事和经济等方面达成的目标为参照,对该国越来越多介入该地区事务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尽管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比如东亚和东南亚)会更多地运用“硬实力”,但在南太平洋地区,中国却在谋求运用以经济活动和外交活动为基础的、更有节制的“软实力”。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这种策略是使中国获得世界性大国地位(得到各国对这一头衔的认可并具有与这一头衔相当的影响力)这一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并不表示中国要在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扩张。
为便于讨论,本文所说的南太平洋地区是指通常所说的大洋洲(包括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和玻里尼西亚群岛在内),西起澳大利亚,东至法属波利尼西亚。该地区的特点是,有着若干独立的小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经常会出现问题,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对这些国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口来说),传统的层级领导体制受到了城市化的影响,极端气候与天气现象频发。
中国为什么要在南太平洋地区加强存在?
中国人并不是最近才来到南太平洋地区的。早在19世纪中期,就有中国商人和劳工移民到了南太平洋地区。在此期间,中国公民和华裔太平洋岛民定居在了南太平洋地区,并在几乎所有岛屿的经济体内拥有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外交方面的考虑
20世纪30年代,中国向萨摩亚(Samoa)和新几内亚(New Guinea)派出了外交领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中断了向该地区派遣外交代表的活动。直到1975年与萨摩亚恢复外交关系,中国才正式向该国派出外交代表,很快中国又和斐济(Fiji)、巴布亚新几内亚(PNG)、基里巴斯(Kiribati)、瓦努阿图(Vanuatu)、马绍尔群岛(Marshall Islands)建立了外交关系,最后在1990年又与库克群岛(Cook Islands)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近年来在南太平洋地区加强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该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也不能忽视。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付他国对台湾地区的承认和支持。在南太平洋地区,中国大陆和台湾一直“在外交承认上进行殊死争夺”。全世界一共有23个国家将台湾作为中华民国予以承认,其中的6个国家是南太平洋地区国家。这种争夺并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关乎到了台湾地区的外交承认和竞争力。对中国来说,“一个中国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国际上的支持和承诺,消除台湾政权的合法性。
不过,对比一下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的事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竞争已经变得不那么明显了。自马英九在2008年当选“总统”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进行了更为积极的接触。此外,尽管外交承认和政权合法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但目前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对话已经变得更多、更坦诚,这些对话使双方减少了对国际竞争方面的关注。
不过,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南太平洋地区的第三大援助国,也是重要的无条件长期低息贷款提供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南太平洋地区的竞争被描述为“支票外交”(指从贫困的小国购买外交支持的活动)。
例如,在中国援助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大部分已经完工)中,有的项目并不是受援国迫切需要的,这就给这些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持续维护带来了问题。是不是只有中国的援助才会产生这些问题呢,答案还难以确定。不过,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援助并不总是会按照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提供的援助同等的效果、条件和责任来管理,人们担心这将破坏南太平洋地区的地区治理。
中国也意识到了南太平地区的两个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外交承认和支持,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贸易额要远远超过与其他太平洋岛国的贸易额了就更不必说了。中国会认识到,在南太平洋地区的任何侵略性或破坏稳定的举动都会危害到自己获得的支持,并对中国在该地区广泛的外交和经济诉求产生反作用。
认同方面的考虑
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加强存在的最近一方面原因与华裔以及为越来越多生活在该地区的华裔维持一定程度的支持和保护有关。考虑到最近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和汤加(Tonga)都发生了反华暴乱,所以中国更是要在该地区加强存在了。在这些反华暴乱中,经济和政治受挫引发了本地人对华裔人士的愤怒和暴力。
在过去,太平洋岛民都倾向于拒绝接受援助或经济活动,因为这些援助或经济活动会对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大陆人(或台湾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存在和影响力的任何一点增强都会使很多当地人的憎恨之情增长,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源自基督教的反共产主义以及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对人权及公民自由的态度普遍厌恶的传统。
此外,有些中国人在该地区从事资源开采和发掘活动(如在所罗门群岛伐木),他们开采了当地珍贵的资源却没有给予受影响社区适当的报酬。引发当地人怨恨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国人雇佣本国公司和工人而不雇佣当地公司和工人来进行这些工作。此外,有不少报道称,中国雇佣的当地人工作条件恶劣,并受到了虐待。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中国难以被该地区完全接受,当地人继续就中国持不信任和怀疑态度,尽管中国可能会为该地区带来好处。当地人还认为,中国对该地区“缺乏感情”,尽管中国为该地区带来了可观的利益并在该地区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这就给中国带来了一个难题:中国不断扩大的活动不足以完全影响并塑造南太平洋地区,只能在该地区获得暂时的支持,但中国的活动却能够在当地造成不利影响,可能还会造成该地区的不稳定。
实际上,中国政府会敏锐地认识到中国在该地区加强存在可能会加剧而不是缓和该地区的紧张。因此,他们很可能在未来的任何接触上都会谨慎行事,以尽可能让对方对自己有正面的看法,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和参与度。
军事方面的考虑
有些评论人员认为,中国的南太平洋政策是该国巩固全球影响力和反制美国(包括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地区战略)的广泛举措中的一部分。的确,美国的政策似乎认可这样一种观点,即如果美国要对付中国不断增强的影响力和国家实力的话,那么美国就有必要更积极地介入南太平洋地区的事务。有些人称,中国有意在第二岛链之外的海上经济区建立军事优势,这些地区包括关岛(Guam)、北马里纳斯(Marinas)和帕劳(Palau)。鉴于南太平洋地区在中国的第二岛链之外,因此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将会为中国提供战略空间和战略缓冲,最起码也能给美国的行动自由造成障碍。
到目前为止,中国尚不具备在该地区挑战美国军事优势的军事能力(包括“蓝水”作战能力)。现实来讲,中国与美国的这种差距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会一直存在。不过,通过开发新一代空中和海上作战平台和系统并具备将军事力量投送到传统防御边界之外的能力,中国有望最终改变这种状态。有人认为,中国发展航母作战能力(2012年末,排水量达65000吨的“辽宁号”航母入役。)进一步证明了该国想要扩大全球军事影响力。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有一天将会谋求在南太平洋地区部署军事设施,以此作为区域拒止战略的一部分。
另外一些评论人员则认为,没有什么证据来支持以上这些观点。他们认为,尽管中美两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是大家公认的(两个全球性大国在谋求各自的战略利益过程中会产生竞争,这种推测是合情合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会产生严重的军事对抗。恰恰相反,可能的结果是两国将会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权力分享,更加强调运用外交和经济手段与较小的地区性国家建立联系并发挥影响力。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可预见的未来,对中国的安全、贸易和经济发展全局来说,南太平地区只具有相对较小的军事价值或战略价值。南太平洋地区距离中国大陆太遥远了,资源并不是特别丰富,而且也不是任何重要贸易航线的一部分。尽管中国会出于获得资源和全球影响力方面的考虑而谋求在南太平洋地区施加一些影响,但中国没有必要控制这一地区。事实上,对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更强有力的控制将会给中国带来主权、后勤和经济方面的挑战,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中国在该地区的任何军事影响都更可能是其不断加强的全球影响的一部分,而不是有针对性的扩张。
经济方面的考虑
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战略影响力和决定国家地位的因素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的经济在过去十年里有了惊人增长,尽管有迹象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但北京有望通过政策调整使经济表现出一种平稳向好的趋势。中国会谋求与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原因是多方面的。
南太平洋地区的自然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木材以及镍和钴等矿产)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不过,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国际化,中国获取此类资源只是一个商业问题。同样的,由于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和影响力得到了增强,因此该国已经具备了对该地区增加出口的能力,可以向斐济等国出口日常家居用品直到飞机等一系列商品。不过,这种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不能被高估,因为除了渔业资源、矿产品和木材之外,大部分南太平洋国家既没有其他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没有大的消费市场。
在中国对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援助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从过去的以提供援助资金为主变为更重视贷款和投资。这些援助项目在组织形式上通常更为商业化,这无疑加深了人们这样一种认识,即“尽管北京坚称中国的资金不附带任何条件,但实际上这些资金的的确确附带有政治条件。”总而言之,中国只有在对方承认并支持中国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解读并且对台湾不予任何承认的情况下才会提供援助,而且如果援助是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的,那么受援国是需要偿还的。
结语
中国正在逐步拓展其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政策利益,重点是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和全球影响力。中国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战略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在外交上,中国正在谋求确保其“一个中国政策”——以及消除台湾的国际合法性——在南太平洋地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就像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所谋求的那样。不过,在做这些工作时,中国意识到了该地区的两个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给予了自己足够的外交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谨慎地运用这种支持,避免使这种支持遭受损害。
中国政府还会敏锐地认识到,生活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华裔的数量正在稳步增长,这些人希望从北京得到保护和外交方面的支持。他们也知道自己被南太平洋地区的美拉尼西亚人社区、密克罗尼西亚人社区和玻里尼西亚人社区完全接受仍会存在困难。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人们长期以来对中国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不友好,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中国很可能在未来与该地区的任何接触上都会谨慎行事,以确保这些接触在可控范围之内,并尽可能让对方对自己产生正面看法。
在军事上,南太平洋地区距离中国以及中国的主要贸易航线都太遥远了,因此对中国的国家总体安全而言没有多少战略价值。事实上,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可预见的将来,尽管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在该地区实施重大军事行动对该国来说仍是一项重大挑战,主要原因是中国距离南太平洋地区的大部分国家都非常遥远,这也反映出中国在全球军事力量投送方面存在重大制约。
最后,尽管南太平洋地区的某些自然资源对中国具有战略价值,但获得这些资源并不受什么限制,随着世界经济更加全球化,通过正常的商业活动就能获得这些资源。此外,通过运用正常的外交关系、商务关系和文化关系等“软实力”手段可能会比运用任何强硬措施更有利于从南太平洋地区稳定获得资源并与该地区进行双边贸易。
总之,通过从外交、认同、军事和经济角度对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动机进行考察,我们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支持中国在该地区进行霸权主义扩张或地区统治的观点。实际上,本文认为,随着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中国渴望自己大国地位得到承认,因此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逐步扩张战略和经济足迹是正当的、合情合理的。(知远/刘雷)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