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大贝尔塔”重型火炮(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网6月27日报道 外媒称,1914年,满怀乐观主义的德国军人戴着尖角头盔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望速胜。但这种期望同根本无法抵御弹片的传统皮革头盔一样破碎了。尖角头盔是从前战争的遗物,在一战中被军事技术的进步所超越。直到两年后,军方和工程师才联合研制出坚固的1916式铬钢钢盔。
德国N-TV电视台网站6月23日报道,钢盔同轰炸机、坦克和毒气一样是战争时期的发明。这些武器技术至今仍决定着我们对战争的印象,是战争开始工业化的表现。最早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在其列。它们——同后来的核弹一样——是由撇开道德顾虑的科学家所研发的。
在一战中,武器技术和战争进程始终相互影响。例如,开战不久就出现的堑壕战促进了新式机关枪的发展。防毒面具是另一种至关重要的装备。这也是对战争进程作出的反应——第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法国和德国早就试验过催泪性毒气,但后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贝尔推动了毒气战的进一步发展。他领导着一支化学战特别部队,后来同样获得诺贝尔奖的奥托·哈恩和古斯塔夫·赫兹也同属这支部队。他们不仅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毒气,而且也亲赴前线监督其使用(赫兹曾受己方毒气的严重伤害)。
据报道,在对催泪性毒气进行了收效甚微的试用之后,1915年4月,德国部队在哈贝尔的监督下首次使用了氯气。但此时氯气并不是用炸弹发射出去的,而是靠风吹:这种气体从压力瓶中涌出,随后被风吹到敌方阵地。
哈贝尔的妻子、女化学家克拉拉·伊默瓦尔坚决反对丈夫的工作。她对丈夫的所作所为持原则性的保留态度,认为这是“科学的堕落”。在德军于比利时伊普尔使用毒气后不久,她就开枪自杀了,或许是因为对毒气战感到羞愧。
但弗里茨·哈贝尔的研究工作并未止步。在战争中,后来又出现了使用光气和芥子气的毒气战。而对于后者,自1915年秋装备部队的防毒面具也毫无办法,因为这种毒气一接触皮肤就会令其溃烂。
报道称,一战是物资消耗战,数万枚炸弹会在短时间内被发射到敌方阵地。早在战前,巨型火炮就诞生了。克虏伯的“大贝尔塔”榴弹炮只是最著名的例子。这种火炮根据型号不同最远射程可达14公里。这种装备总重达150吨——要使用10节火车车皮运输。
因为这种巨炮太不灵活,所以首先出现了军用齐柏林飞艇,后来第一批轰炸机投入使用。但深刻影响空战的不单是远程轰炸机或没有配备武器的侦察飞机——后者以新式机载无线电设备向地面部队传送重要指令,早期战斗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德意志帝国在这方面寄希望于荷兰航空业先驱安东·荷尔曼·赫拉德·福克的单翼和双翼飞机。这些飞机以“福克灾难”的名号制造了恐怖。
据报道,德军在空战中相对于协约国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但在坦克战中乏善可陈:英国人以马克1型坦克在战争中投入了首批装甲战斗车辆,然后将坦克一直发展到了装备火炮或机关枪的马克4型。法国雷诺FT-17型坦克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种拥有可旋转炮塔的坦克是现代坦克的鼻祖。
报道称,在地面和天空,战争技术有了飞越式的发展,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战前被寄予厚望的巨舰海战相对而言几乎没有重大变革。不过,对海军来说重要的发展除早期航母外也包括潜艇的使用。
报道称,不论出现了多少新式武器,不论其效果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有个共同点:与之前几个世纪的冲突不同,远距离武器在一战中获得了突出的重要性——不论火炮、机关枪还是轰炸机。它们代表着战争的工业化和技术化。
【延伸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一切的战争
2014-06-27 12:22:22
参考消息网6月27日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6月20日刊登题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一切的战争》一文。作者为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院长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文章称,一百年前的6月28日,在巴尔干小城萨拉热窝,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谋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和他的妻子。就像一颗卵石可以引发一场滑坡一样,这次刺杀引爆的一系列事件在5周内将欧洲拖进了一场全面战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成为一战导火线的萨拉热窝事件。图为事发现场刺杀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被捕。(资料图片)
冷酷的数字记录了这场战争的恐怖之处:900多万人死亡,受伤人数还要翻一番。那时,随着枪炮归于沉寂,一种新的灾祸以致命流感的形式袭击了人类。部队返乡时,无意中把这种疾病带到了世界各地,导致5000万人死亡。
欧洲神话碎了一地
欧洲和中东许多如今看着眼熟的政治边界仍体现着这场战争之后达成的和平协议。这导致俄国和德国面积缩小,伟大的多民族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瓦解。新的国家以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等名字出现在我们的地图上。
更难确定和评估的是这场战争的长期后果——政治、社会和道德上的后果。这场冲突改变了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各国政府加大了对社会的控制力度。旧政权垮台,代之以新的政治秩序。在俄国,共产主义制度取代了沙皇制度,对20世纪剩下来的时间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和破坏之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有许多人们今天仍在与之搏斗——并传播着新的政治理念。威尔逊总统谈到了民族自决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捍卫民主。他希望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作为国际合作的基石。俄国方面,列宁和他的布尔什维克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替代方案:一个没有边境线或阶级的世界。相互竞争的设想使25年前刚刚结束的冷战愈演愈烈。
这场战争使欧洲社会变得残酷无情,在大半时间都风平浪静的19世纪,欧洲社会已变得对和平习以为常。1918年后,从政治刺杀到街头暴力,欧洲人越来越愿意诉诸武力,以及用激进手段解决自己的问题。极右和极左的政治运动——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种子在1914年前的岁月中就种下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它们提供了养料。
一战导致许多欧洲人对自己的社会不抱希望。1914年前,他们知道欧洲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力量支配着整个世界,他们可以以欧洲的力量和繁荣为傲。他们可以夸耀欧洲文明比其他所有文明都要优越。战后留给他们的是一块陆续花光自己的财富、削弱了自身力量的破碎的大陆。
来自非洲、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士兵当时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欧洲主人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欧洲人彼此征战时那种浪费、混乱而残忍的姿态,以及欧洲大部分战争行动体现出的能力不足,摧毁了欧洲至上的古老神话。在帝国各地,过于自信和迫不及待的民族运动——通常由那些从战场上返回的人领导——将帝国推向末日。
德国坚称“未被击败”
1918年的停战还带来了以下挑战——我们仍面临这一挑战——如何以不制造新冲突的方式结束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它创造了让后者成为可能的条件。威尔逊总统提倡以不施加报复的方式实现和平,创造一个各国为共同利益团结起来的世界;参议员亨利·卡伯特·洛奇等他的对手认为,只有对德国及其盟友取得决定性胜利才能为持久的和平奠定基础。这些人或许是对的。1918年后,德国的右翼精英和许多普通人无疑说服了自己——德国并未真正输掉一战。
实际上,1918年夏,德国就在战场上被打败了。不过,战争在德国遭入侵前结束了,所以几乎没有几个后方的德国人直接经历了战败。德国军队返乡时秩序良好。德国总统说:“我们欢迎你们这些未被击败的人。”而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将军等统帅部的成员匆忙散布以下恶意的神话:国内的叛徒——管他是犹太人、社会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从背后捅了军队一刀。
因此,德国人普遍认为《凡尔赛条约》——从割让领土到赔偿战争损失,把一大批处罚强加给德国——不合法。撕毁《凡尔赛条约》的承诺成了纳粹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转而“以俄为师”
即便在战胜国方面,一战后签署的和平协议也导致仇恨情绪的滋生。在远东地区,曾站在协约国一边的日本的民族主义者觉得他们的国家先是被利用,随后遭到了拒绝将种族平等条款写入《国际联盟盟约》的“白人”大国的轻视。这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道路,并最终与美国在珍珠港爆发了冲突。
对未来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对西方的失望情绪愈演愈烈。中国也是协约国的一员,为西线提供了10多万名劳工。其中2000人葬在了法国。然而当各大国在巴黎召开会议时,它们没有给中国它最想要的东西——德国在山东省的租界和特权——反而把它们移交给了另一盟友日本。这是极具讽刺的强权政治:日本更强大,因而对西方更重要。
在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怒潮中,中国自由主义的重要人物放弃了西方和西方式的民主。一名示威学生说:“我们立即意识到以下事实:外国仍是自私的,仍奉行军国主义。”就像命运安排的一样,当时一种替代模式现身了——在俄国,新的共产党领导人正承诺要建立一个新的、更公平、更有效率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于1920年,1919年曾参与反西方示威活动的人有许多成了共产党员。这一转折带来的后果今天仍影响着我们。
美国变成“一种理想”
在世界的另一头,美国开始为世界领导权挑战日渐衰落和分裂的欧洲。在战争过程中,随着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跨越大西洋由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在其他方面美国也强大得多。一战推动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加快了美国的经济力量转化为外交和军事实力的步伐。到一战结束时,美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制造商,拥有能支撑美元的最多的黄金储备。美国海军可以与英国海军匹敌了,在那之前英国海军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美国例外论——认为自己既与众不同又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观感——也得到了强化。正如威尔逊曾说的:“美国是一种观念,美国是一种理想,美国是一种设想。”美国代表团是带着对古老欧洲的蔑视和道德上的优越感来参加战后的和平会议的。当结果证明媾和并非易事时,这种感觉更强烈了。
随着欧洲战后问题的增多,许多美国人对此的反应是沮丧,愤怒,觉得他们受骗卷入了错误的冲突。这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孤立主义者的冲动不谋而合,并再一次产生了危险的后果。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但这至少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美国加入了国际联盟并做好了与其他民主国家合作抵御盛气凌人的非民主大国的准备,二战能避免吗?
此类关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可能走上的另一条道路的问题使得人们对一战的兴趣经久不衰。我们的生活中仍充斥着一战的后果,我们也面临类似的担忧。例如,若大国的领导人觉得他们必须占据有利地位的话,世人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大国呢?当时的德国,现在的俄罗斯。
奥匈帝国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遇刺一个世纪后,回顾一战或许仍能帮助我们朝更和平的未来迈进。
【延伸阅读】
外媒臆想未来战争:朝鲜用老鼠机器人战胜美国
2014-02-07 17:40:54
参考消息网2月7日报道 《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2月5日发表题为《未来的战争:2019年朝鲜战争中机器人老鼠来袭》的文章,畅想了2019年的一场战争。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2019年3月31日击毙美国总统的炸弹虽然体积很小,但威力巨大。同样的炸弹在五角大楼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每周例会上炸死了其中的两名成员,并炸掉了主席的双腿。如果不是因为在地球另一端的朝鲜发生了类似的爆炸、令美国和韩国的军事要塞陷入瘫痪,华盛顿这两座最安全的建筑如何失守的问题也许将困扰人们多年。与此同时,高强度的炮火把首尔的大部分地区夷为平地。而这些只是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第一阶段。
朝鲜军队越过非军事区,在两周内占领了韩国大部。事实上,这支部队的人数比美国和韩国军队少。当然,紧随突击队后的武装朝鲜民众的数量要大于韩美联合部队的人数,但他们还肩负着控制人口、消除韩国政治和思想领导力、震慑抵抗者和韩美特种部队、保障安全等等任务。事实上,造成美国和韩国灾难的是西方决策者忽视了的一场军事革命。
虽然美国集中精力研发用于收集情报和投放精准武器的大型自动化无人飞行设备,但朝鲜则从小处着手,制造了地面机器人。潜入五角大楼和白宫的机器人设备只有手机大小,并且伪装成鼠类动物的样子。实际上,白宫一名警觉的助理人员发现了其中一个设备,但她没有报警,而是找来了总务管理局的除害人员。朝鲜还开发了高度致命的强力炸药装在这些微型的自动杀手体内。
半个地球开外,这些华盛顿杀手的翻版同样体型微小。但它们装载的不是炸药,而是微型的照相机和传感设备,从目标地点发送图片和声音。潜伏的特工把大量的这类装备安置在主要交通路口、桥梁、立交桥和机场内。设备通过卫星中继装置向朝鲜特遣队的司令官传输信息。只要联合部队通过这些要点进行部署或是命令飞机在机场起飞,它们就会马上被敌军的炮火命中。除了那些能够潜入要塞、实施阴谋、暗杀的复杂机器人外,这些前方观察员性质的机器人相对构造简单。一旦在掩护点藏身,它们察觉危险后便能移动到更加安全的地点。它们也伪装成鼠类的样子,因此美国人叫它们“老鼠”。
不仅如此,朝鲜的战术指挥官还清楚没有美国和韩国军队驻扎的地点,这让朝军得以找到缺口,在盟军周围部署。当联合国部队要反击时,他们却被间接炮火压制。不到两周,盟军便陷入釜山港的孤岛中。直到盟军开始用狗、探测设备甚至发动孩子们寻找、清除这些小型自动间谍后,局势才趋于稳定。美军士兵和海军陆战队的聪明才智又一次弥补了美国领导人所缺乏的远见。但是要再次解放韩国还需要长期的恶战。
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一样,朝鲜的闪电战并不是以新奇武器引发的军事革命。朝鲜利用现有的技术、以联合武器的视角打造了奇兵,但他们的对手则依赖于俯瞰一切的科技手段进行军事行动。然而,朝鲜部队通过实时的智能技术赢得了信息优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人曾尝试过这个概念,但是在“911”事件发生后放弃了。美国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大型的自动空中系统。美国人为此耗费了数亿美元,却被只投资了几千万美元的敌手打败了。(编译/胡溦)
【延伸阅读】
新西兰儿童玩耍时发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枚未爆手榴弹
2014-06-23 11:43:01
人民网6月23日讯 据新西兰中华新闻网消息 ,上星期六,在新西兰Ngaruawahia地区,一群家住附近的小孩在玩耍时,发现了一枚世界二次大战期间的未爆手榴弹。国防部立即派遣爆破小组,前往处理这枚未爆破的手榴弹。警方表示,这不会危及到社区。
据了解,Ngaruawahia地区,,在上个世纪40年代,曾经属於武装範围,不排除还有未爆的手榴弹留在这个区域。警方表示,如果再发现任何疑似炸弹的东西,民众必须联系警方,同时即刻撤离。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