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宪彬 本报记者 刘万平 特约记者 邢邦明
引 子
天津滨海新区,被誉为当下“中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化新区”。在渤海湾畔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之势,如同拍岸不绝的滚滚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潮头之上,军民融合发展无疑是一朵晶莹剔透的浪花。
滨海新区的发展,与国家推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05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在同年,中央军委提出军队要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的军民融合;两年后,党的十七大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滨海新区正是军民融合发展的“试验田”。
今天,记者到这里采访时,深切感受到军民融合发展带来的勃勃生机。
基础建设同步规划
滨海新区提出政府应急中心和军事部应急指挥中心互为“备份”。今天,设在某训练基地的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中心,已具备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功能
滨海新区建设与交通局人防处处长王术海是一名军转干部。他没想到,转业到新区人防系统后会这么忙,“家属经常抱怨一天到晚见不到咱”。翻阅《滨海新区城市发展规划》,王术海向记者介绍了新区人防建设情况。
滨海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机场车站、港口码头、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接连上演“滨海速度”。把国防需求纳入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是新区作出的明确规定。其城市发展规划要求,“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兼顾人防需求,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系。”
去年开工建设的河滨公园就规划有人防平战结合项目。新区人防处多次邀请驻区部队参与现场勘察论证,确保工程防护能力满足需求。
滨海新区依海而建,因海而兴。世界吞吐量第四的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海上交通枢纽。近年来扩建和新建码头时,天津港根据部队所提需求和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大力加强军民通用滚装码头建设。天津港武装部干部李磊向记者介绍,每个码头和泊位施工前,都要与交通战备部门协调沟通,大到码头的承载量,小到装备转弯半径都要认真核算。去年9月,国家人防办在天津港成功组织“金盾—2013”防护救援演练。天津港派出8支队伍,演练了防空系统信息获取、筹划决策、综合防护和应急救援等课题。
作为一个新兴现代化城市,滨海新区成立伊始,便力推数字化城市建设,提出打造“智慧滨海”的目标。借势而行,新区军事部信息化建设也驶上“快车道”。
在军事部的一本资料汇编中,记者看到该部2011年5月16日曾邀请军地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召开信息化建设规划论证会。会上,时任滨海新区应急办主任张金宽明确提出,根据新区领导要求,新区应急中心和军事部应急指挥中心要互为“备份”。此外,新区经信委等单位领导在会上表态,要将部队信息化建设纳入“智慧滨海”建设方案。
军事部部长王庭俊告诉记者,几年来,在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军事部相继建成国防动员指挥系统和作战值班系统,并铺设200公里海防光缆,实现了上联总部、下通各街镇的通信联络系统。设在塘沽某训练基地的指挥信息系统应用中心,引入社情、海情、空情等“七情”信息,已具备政府应急中心的功能。
高新产业军地兼容
军民融合,打造高新产业。一批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高端军工产业,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引擎”作用
今年3月31日,天津市迎宾馆。一场简朴的揭牌仪式悄然举行,由滨海新区和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共同筹建的“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宣告成立。强强联手,共筑平台,力推高新产业领域军民融合向纵深化发展。在天津警备区政委廖可铎看来,此举展现了滨海新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坚强决心。
滨海新区之“新”,体现在经济领域,最亮丽的景象就是高新产业密集、且呈井喷发展之势。其中,一批与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高端军工产业,更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引擎”作用。
2007年10月30日,伴着激昂的军乐声,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在滨海新区开工建设。自此,象征中国航天发展方向的大火箭,被打上了“滨海印”。
同年12月,国防科工委与天津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军民两用高新产业在滨海新区全面发展。
2009年6月,滨海新区与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牵手,共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
今年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天津市签约,宣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空间站等超大型航天器项目落户滨海新区。
……
几年间,滨海新区先后迎来50多家高端军工企业,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产业集群。通过技术转嫁与辐射,这些高端军工企业在较短时间便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带动能量。比如,大火箭基地落户新区后,一大批民品产业化项目相继在当地建厂生产。
提起超级计算机,诞生于滨海新区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这个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晶”,2010年10月在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荣登榜首,成为轰动一时、振奋人心的新闻。作为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带来的不仅是蜚声世界的声誉,更为解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中重大挑战性难题提供了手段。
今天,当我们走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采访时,这里虽然一片静谧,但从楼道里悬挂的国家领导人视察时的照片或对“天河一号”研发工作所作批示中,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这栋小楼曾散发出多么绚丽的光彩。事实上,喧嚣过后,正是在无声无息之间,“天河一号”将声誉转化为了生产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副主任罗军告诉记者,该中心依托“天河一号”,目前已向300多家重点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有效提升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
“天河一号”无疑已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其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推动滨海新区与国防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建“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流的产学研基地,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悉,该研究院首批启动建设的项目,就包含国产微处理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这对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有着特殊意义。
军民融合,打造高新产业。这样的融合式发展,看得见,摸得着。
应急体系无缝对接
军事部与新区应急办、防汛办等部门协调,把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力量建设、综合保障等纳入整体预案,形成衔接配套的应急应战体系
滨海新区地处渤海湾畔,地理位置特殊。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等重大项目落户后,带来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如何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天津警备区司令员董泽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多次对此表达关注。
近两年来,军队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在滨海新区召开重点战略目标防护会议。一次是2012年11月底召开的北京军区重要目标整编工作座谈研讨会,另一次是去年4月下旬召开的全军重点战略目标考察现场会。
窥斑见豹。滨海新区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驻区部队牵头单位的滨海新区军事部,担负着军事指挥和遂行应急抢险、处突维稳等多重任务。组建以来,军事部与新区应急办、防汛办等部门积极协调,结合驻地地理环境、社情民情,把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力量建设、综合保障等纳入整体预案,形成军地衔接、完善配套的应急应战体系。
近年来,新区军事部多次协调区委、区政府召开常委议军会、区长办公会,研究重要目标整编工作。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在听取相关工作报告时强调:“地方的同志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国防建设,积极支持目标整编工作。”去年,在新区有关部门大力配合下,军事部先后对天津港、天津化工厂、北疆电厂、天津石化公司和大港油田等重要目标进行勘察论证,顺利完成了数据采集、要素制作等任务。
机制对接,应急抢险效率高。
去年8月初,渤海海域遭受暴风雨袭击,汉沽沿海地区出现风暴潮和海水倒灌现象,冲毁部分防浪堤坝、岸壁和多个码头、浮桥。灾情发生后,滨海新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由军事部部长王庭俊任指挥长,组织新区多支应急力量抢险救灾。由于实行统一协调指挥,24小时应急值班,及时做到船进港人上岸,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
人才培养寓军于民
适应改革大势,搭建兴武平台。滨海新区军地双方着眼国防建设长远考虑,以开创性的举措延揽或“囤储”后备力量建设所需人才
记者采访中得知,滨海新区军事部除现役官兵外,还有两支特殊队伍。
一支是文员队伍,清一色的地方大学毕业生。据军事部政委赵玉石介绍,2012年以来,在滨海新区编制办、人社局及天津市考试中心等单位协助下,军事部机关先后两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了10名文员,主要担负后勤保障、网络管护等任务。根据新区编制委员会事先的批复,这些文员为工勤事业编制人员,享受天津市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
另一支是应急专职骨干队伍。2012年,天津警备区为提升民兵预备役应急能力,要求各人武部协调地方政府,以合同聘用方式组建一支10人规模的应急专职骨干队伍,并形象地称之为“小巨人”。在新区政府支持下,新区军事部所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人武部均按时完成了组建任务。
军事部现役官兵编制较少,手中有了这两支队伍,开展民兵建设、应急抢险、国防教育等工作自然方便了很多。赵玉石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开创性的政策支持,这两支队伍肯定“拉”不起来。在他看来,这是人才建设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事实上,出于加强国防建设的长远考虑,滨海新区军地在后备力量人才队伍培养方面还做了不少努力。
去年9月,军事部与新区民政等部门深入辖区多家大型企业调研后,提出在这些企业推行指令性安置退役士兵的意见。企业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安置指标,但可以提出专业需求,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定向培训。今年3月以来,军地双方先后到相关企业检查督导,确保落实安置计划。这项工作有何意义?一是解决了部分退役士兵的就业问题,二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从国防建设长远来看,这是“囤储”后备力量建设人才的重要手段。
改革风起云涌,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接连迈出新步。去年下半年以来,先是撤销塘沽、汉沽、大港3个城区的工委、管委会建制,后又对街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此轮改革后,新区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街镇,实现了扁平化管理。
适应改革大势,搭建兴武平台。今年4月,新区军事部会同区委组织部,对街镇专武干部的选配任免、教育管理作出重新规范。按照新规定,专武干部的年龄将控制在50岁以内,新补充人员以军转干部为主。军事部政治部主任车兴东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队伍更年轻、更专业,必将给武装工作带来新气象!”
棋观六路全盘活
■天津市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军事部党委第一书记 袁桐利
军民融合既是强军之策,也是兴国之举。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习主席强调要把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作为重要途径,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要政治保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滨海新区,海河入海口,京畿之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外国列强曾先后5次由这里登陆入侵京津,矗立于海河入海口的大沽口炮台,见证了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抵抗侵略的悲壮历史;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潜艇的大沽船坞,诉说着中国军民强国强军、实现复兴的殷切期盼。这无不昭示我们,“兵不强不可以摧敌,国不富则不可以养兵。”而要实现富国强军,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必须自觉创新思想观念。党政领导要有胸怀大局、着眼长远的责任担当,以谋事之举探索深度融合之策,自觉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努力形成市场与战场相对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格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做到军地同频共振,在经济布局、产业调整、重大项目引进上考虑国防需求,兼容国防功能。
军民融合,必须大力整合军地资源。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支柱产业迅速崛起,正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新兴基地。目前,滨海新区高端军工企业聚集,具有雄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强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军地要加强协调沟通,加快军地科研成果的相互转化应用,真正实现军地通用、军民兼容,努力做到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
军民融合,必须积极完善体制机制。近年来,滨海新区认真落实双向兼职、区委议军会、国动委例会、现场办公等制度规定,先后出台10余部地方性规章制度与国防法规衔接,使国防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将积极发挥党管武装的制度优势,在国防动员、信息共享、人才培养、应急抢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融合实践,使军民融合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
滨海新区的探索与实践印证一个道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解决当前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众多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滨海新区,将立足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目标,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书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篇章。
■靳宪彬 本报记者 刘万平 特约记者 邢邦明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