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极、太空等新兴竞争领域报告指出——中国面临三大太空威胁
法制晚报讯(通讯员田义伟首席记者郭媛丹)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军事智库的目光投向了网络、太空、极地等新兴领域的战略竞争。
6月18日,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战略评估2013》。这是该中心第二次发布年度战略评估报告。
该中心成立于2011年12月下旬,主要课题包括参与拟制国防白皮书、撰写年度国家安全环境战略评估报告等。
《战略评估2013》共5万余字,分为六个部分。其中四个部分的内容分别阐述了亚太海洋竞争与合作、网络空间安全新趋势、北极地区开发与合作、太空领域国际竞争。
报告称,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大开发时代。太空、极地等新兴领域与世界的繁荣进步息息相关,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紧密相连,影响国家综合安全,关乎民族复兴命运。
报告指出,太空领域战略地位日益上升。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制定和调整太空战略,高度重视宇宙空间的开发探索,重点推进卫星导航、载人航天、宇宙空间站建设等新技术发展,抢占太空战略制高点。
太空军事化出现新动向,太空强国加速构建太空雷达警戒网、研制天基软硬杀伤武器、发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等,强化太空对抗能力建设,着力夺取与保持制天权。
北极地区成为新的全球地缘战略竞争热点。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冰雪消融速度加快,使北极地区在军事对抗、海洋航运、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战略价值空前凸显。
各国视北极为能源资源的“新中东”、全球经济的“新命脉”、世界军事的“新制高点”,不断加快进军该地区的战略步伐,领土主张和权益要求明显增强,资源勘探和航道争夺日趋激烈。
报告解读
太空国际竞争愈演愈烈
报告指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太空成为综合国力新的增长点、国际竞争的新领域、安全威胁的新来源,推动了战争形态和军事变革加速演变,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制定太空战略。
太空虽广阔无际,但随着参与开发国家的增多,在轨航天器日益增加,可资利用的特殊轨道和电磁频谱等稀有资源越来越少,太空已变得拥挤不堪。
二是争夺太空军事优势。世界主要国家加快发展太空军事力量,大力研发太空攻防手段,组建太空作战部队,配套完善太空作战法规,围绕取得太空利用与反利用、控制与反控制力量优势的较量持续升温。
据相关统计,2012年环绕地球飞行的各种卫星共有995颗,其中美国439颗。
据美国和加拿大联合作出的空间安全态势评估统计,目前已有28个国家能够发射可经过太空的弹道导弹,有30个国家有能力使用低能激光束干扰未进行防护的卫星传感器。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加快发展太空军事力量,加紧争夺太空军事优势,加强太空攻防武器研发,对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维护太空安全与秩序构成了严峻挑战。就连美国这样的太空强国,都担心发生“太空珍珠港事件”。
中国面临三大太空威胁
报告指出,随着太空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广泛运用,太空军事力量特别是太空信息系统在现代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和军队建设中的作用凸显。
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太空技术应用于军事特别是情报领域,军事强国已经严重依赖太空系统。
报告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三大太空安全威胁情况。
一是太空侦察监视的威胁。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改进太空侦察装备,各种新型电子侦察、光学成像、雷达成像、海洋监视、导弹预警等卫星不断涌现,大大提高了太空情报获取手段的多样性、实时性和适应性。
相关国家依靠全天候、近实时、多谱段、高精度的太空照相、测绘、监视等手段,收集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情报。
二是限制或剥夺太空行动自由的危险。少数国家加紧研发太空进攻武器,组建太空对抗部队、颁布太空作战条令、组织太空攻防演习,企图必要时对敌方太空平台、有效载荷以及太空信息链路实施干扰、制盲和摧毁。个别国家谋求太空绝对优势,奉行太空控制政策,着力防范所谓“中国太空威胁”,其致力太空对抗、剥夺对手太空行动自由的意图和能力不可低估。
三是太空打击对地基目标的威胁。太空强国积极发展太空对陆、海、空基目标打击手段,由弹道导弹、临近空间飞行器、航天器和跨大气层飞行器等组成的太空对地打击力量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中国重要战略设施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
同时,报告指出,中国在北极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利益,参与北极事务及其开发利用,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对于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意义。
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面积2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1/25。
其中陆地和岛屿面积800万平方公里,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8个环北极国家,北冰洋属于国际公共海域。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冰雪消融速度加快,使其在海洋航运、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战略价值空前凸显,正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竞争新热点。
北极地区日益成为重要海上战略通道。
北极地区冰雪消融不仅给能源行业带来了巨大机遇,而且有可能形成新的国际战略通道,给海运和国际贸易带来新契机。
未来,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和俄罗斯与挪威北部的“东北航道”一旦通航,欧洲、北美和东北亚之间的海上航线将缩短6000-8000千米,北冰洋将成为新的“大西洋—太平洋轴心航线”。这对于全球海运和贸易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报告认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北极地区的公海区域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中国有分享“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利,有权进入北极公海地区,行使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在内的公海自由。
中国关注非北极国家在北极所拥有的航行、科研等权利,关注北极的自然变化和北极航道的开通。
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便捷的航运条件,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中国将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北极能源国家开展合作。
中国关心北极冰雪加速融化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潜在影响,北极航线有可能对中国未来海上航运构成巨大影响,希望与北极国家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中国反对将导弹防御系统引入亚太
此外,报告专门用一个章节评估导弹防御发展态势。
报告认为,发展破坏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导弹防御计划,必然恶化全球安全环境。中国坚决反对将导弹防御系统引入亚太地区,否则将损害国家间互信和地区安全。
美国亚太反导系统将威胁中国有限的核威慑能力,损害中国维护统一的任务。
美国在日本、关岛部署的X波段雷达,辅以卫星探测监视系统,可精确跟踪从中国任何地方发射的任何型号的中远程弹道导弹,大幅缩短对洲际战略弹道导弹的反导预警反应时间,为提高拦截成功率创造更多条件。
美海基“宙斯盾”反导拦截系统,可使美在海上方向形成对中国的前沿部署、抵近部署的反导态势。
美国向台湾出售探测距离达5550公里的“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并计划出售总值11亿美元的“爱国者-3”反导系统,对“台独”势力发出了错误信号,严重影响两岸的和平统一。
发展破坏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导弹防御计划将阻碍核裁军与防扩散进程,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
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是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取得进展的前提和条件。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军控与裁军进程将陷于停滞,甚至逆转。
随着导弹防御计划的进一步推进,美俄新核裁军条约的维系正面临严峻挑战。
战略力量失衡还将孕育更高水平军备竞赛的危险,不断推进的导弹防御系统将有可能把军备竞赛引向外空。
背景链接
2013年7月份发表的《战略评估2012》以亚太地区战略形势为主题,提及了美国亚太“再平衡”与中美关系、亚太海洋安全等内容。
面对当前形势,在《战略评估2013》中,报告无法回避亚太海洋竞争与合作。报告指出,目前中美在美舰机抵近中国近海及专属经济区内侦察的合法性问题上分歧难以弥合,日本不断质疑中国海军进出第一岛链海峡水道、在第一岛链以外海域训练以及防空识别区的划设等正常举措,存在发生海空意外事件的风险。
本报新推出的军事版旨在宣传为实现强军梦这个奋斗目标而涌现出的训练标兵、模范集体以及各类军事活动。因此特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军事单位、军事院校,征集报道题材。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