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学者》6月17日文章,原题:伊拉克危机考验中国外交政策
伊拉克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的武装人员宣称屠杀了大批伊拉克安全部队士兵。目前舆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于美国的反应,其实这场危机的迅速结束对中国也有好处。
伊拉克危机再度提醒人们,随着中国对全球投资的扩大,中国的安全关切也随之增加。2003年,中国强烈谴责美国入侵伊拉克,但并无介入意向。但1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伊拉克的利益使北京难以坐视不理。
迄今,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基本未受暴力事件影响,因为大多数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而冲突集中于北部。北部多数油田在库尔德人地区,那里基本上不受目前冲突影响。北京显然担心内战威胁,但暴力对中国在伊利益仍非重大威胁。
不过我们不应认为,中国在伊的唯一利益就是确保石油供应。实际上,中国的安全关切越来越多地与遏制恐怖组织影响力相连。
北京看到全球恐怖主义网络与新疆武装分子恐怖活动的联系,于是参与全球反恐。中国格外担心美国撤离后阿富汗的命运,而伊拉克的“沦陷”被视为阿富汗走向的预兆。
中国不久前才初涉“仲裁之水”——协助调解南苏丹内战冲突双方。但北京不太可能在伊拉克采取类似做法。首先,伊拉克冲突反映的是教派关系紧张,这也是造成整个中东分裂的问题。中国不太可能想直接介入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此外,阿拉伯国家联盟虽然谴责恐怖袭击,但反对外国干预伊拉克危机。地区性组织如阿盟在决定中国如何反应上具有重大作用。
随着中国全球活动的扩大,地区性危机对中国利益的影响愈发直接。伊拉克的暴力不仅构成对中国石油利益的挑战,也挑战中国总的外交政策原则。
到何时,中国的利益会在重要性上超过不干涉原则?南苏丹危机构成这种挑战,而伊拉克危机对北京来说可能更难解决。(作者香农·蒂耶兹,乔恒译)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