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9日电 李晓龙、记者李开强报道:3月16日上午,数架战机降落在某高原机场,飞行员迅速离机,直奔战斗值班室。“飞行员快速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可立即驾机升空,是这次空军航空兵部队急进高原训练的最大亮点。”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告诉记者。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罗永昌介绍说,过去,强烈的高原反应是空军航空兵部队赴高原驻训的“拦路虎”,许多官兵出现吃不下、睡不着、头痛胸闷等症状,制约部队进驻高原后迅速形成战斗力。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该所科研人员长期跟踪高原研究,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科学试验,完成全军“十二五”重大项目“高原航空医学综合保障研究”后,又马不停蹄地奔波于空军高原驻训部队,在实践中探索管用办法,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战斗力。
据介绍,该所研制的低氧训练设备设施,可以模拟海拔5000米以下任意高度的氧气环境,而且便于在部队使用;低氧训练可根据驻训任务的缓急程度选用不同方案,能满足部队大规模紧急进驻高原的需要。去年,该所分6批次对3000余名赴高原驻训空军航空兵部队官兵进行低氧适应性训练,探索形成了高原驻训前、中、后等一整套医学保障方案。
今年空军航空兵部队赴高原驻训前,该所专家对官兵进行了系统训练,帮助他们提前适应低氧环境。记者电话采访正在高原驻训的空军航空兵某部领导得知,经过低氧环境适应性训练的官兵进驻高原后适应期明显缩短,能迅速展开训练,立即转入战斗值班状态。医学专家监测结果显示,官兵的身心健康、飞行员的飞行能力都保持在比较理想的状态。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