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建造国产航母的消息,外界反应各不相同。尽管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航母战力远不能与美国超级航母相比,但日本媒体27日分析称,中国航母的确存在弱点,但它在当下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军事专家刘江平2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日媒过于夸大航母的象征意义,它假设的情况与现实并不符合。
《外交学者》认为,中国国产航母的作用更多是在心理层面,而非实际应用层面。当今许多国家都已经拥有击沉航母的能力,建造并部署造价昂贵的航母看上去似乎有些违反常理。批评者认为,单从作战角度而言,更明智的做法是用这笔钱建造数十艘、甚至是数百艘装备有鱼雷和巡航导弹的较小型舰艇。但这些批评人士并没有意识到,航母已不再被视作主要作战工具,而是在地区力量投放时,被用作心理战工具。航母不再是延伸战机的半永久性平台,而成为一个威吓的绝佳武器,交战双方或许无需真正作战便会分出高下。
通常在从争端发展为真正战事的过程中,敌对双方需要持续估算发动攻势的成本和收益。先发打击的一方必须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引发对方的反应。报道认为,明智的军事和政治决策者会选择首先击沉对敌对方而言价值最小的战斗平台。“击落无人机不会像击沉航母那样令人紧张,因为杀害对方的士兵会让双方进一步增加对战的可能性”。
除了人员伤亡,目标的象征性价值也很重要。而在象征性价值方面,没什么能超过航母。报道假设,“某个东南亚国家有能力击沉航母,但本身并没有航母。当它与中国发生领土争端时,随着紧张局势的升级,中国开始派出航母,并使用舰载机攻击争议区域内的目标”。从单纯军事角度而言,击沉中国航母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会最大程度削弱中国的攻击能力。但采取该行动的心理障碍十分巨大,因为袭击航母会导致冲突急速升级,并最终迫使解放军全力反击。冲突将演变为全面战争,一系列高价值目标都会受到攻击。为避免遭遇这一毁灭性后果,这个东南亚国家将不会把目标对准航母,而是会寻求通过谈判走出僵局,或者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投降。
因此报道认为,当前中国发展航母可能并非针对美国、日本或印度这样的大国海军,而更可能是针对不具备击沉航母能力的国家和地区。航母的象征性和心理价值以及把航母作为目标所可能付出的代价,成为中国航母的最佳保护伞。
刘江平认为,该报道的观点并不全面。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武器对抗,中国航母在岸基导弹和飞机的掩护下,在特定环境里并非没有与超级航母对抗的能力。而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集中海空兵力对英国航母发动多次进攻,证明小国不会因为大国航母的出现而束手束脚。日媒的这种判断过于夸大航母的象征意义,其实是”“中国航母威胁论”的最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