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油污、头发花白、两手老茧,胳膊上满是星星点点的伤疤……第一次在机降场看到芮银超时,很难将这位满脸污垢的“邋遢”战士与官兵口中的“兵王”结合在一起。
从19岁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级军士长,从“小老板”变成“兵专家”,入伍25年来,芮银超只做了一件事:维护飞机。他先后维护过6种机型的直升机,熟练掌握500多类直升机“疑难杂症”的诊治办法,排除直升机故障和事故隐患700多起,安全保障飞行2000多个场次。
上世纪80年代末,陆军航空兵成立。芮银超是某陆航团招收的第一批新兵。如今,他所在的陆军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主战装备实现了历史新跨越:从以前的单一机型变成现在的多种机型,从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到如今的独立自主研发。
25年里,芮银超也成了这支新型作战力量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初中生笨鸟先飞学电路
走近芮银超,发现他的工作其实很枯燥乏味:每天反复地检查直升机内外的30多项仪表设备,每次都要写上10多页的工作笔记。
“一年站,两年看、三年围着转,四年磕磕绊,五年才玩得转”,这句机务岗位上的顺口溜,形象地阐释了机务专业的不易。
和很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芮银超从小就有一个当兵的梦想。直到1989年,经过3年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那时,他已是当地一家生意颇为不错的餐馆的小老板了。
新兵训练结束后,原本就持有厨师证的芮银超被安排到空勤灶。来到航空兵部队还不能接触飞机,他不愿意了。也是机缘巧合,另一个新兵不想干机务,于是,两人对换,他转为特设专业,成了一名机务兵。
所谓特设,就是要对飞机上如同人的神经般的电路进行维护修理。作为特设员,必须要掌握高等数学、电工学等多种知识,对直升机上的电器设备性能、构造、原理了然于胸。
然而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一上飞机,面对各种仪表、复杂的电路,以及成千上万个机件,芮银超完全“懵”了,眼前一片黑。“也有过后悔,还不如当初去当炊事员呢”。
没法子,就笨鸟先飞吧。倔强的芮银超采用最笨的办法,先把教材读一遍,再抄一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就谦虚请教学问高的战友。为了把直升机的电气和仪表搞清楚,他把8平方米左右的电路图全背记下来,再默画下来对照修正。
“一名士兵在棋盘上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他的作用有多大,与个人的努力程度分不开。芮银超就是这样一个艰苦不怕苦,艰难不怕难,艰巨不畏惧的士兵,这也是我们陆航旅20多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见证。”旅政委文银川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尺多厚的资料被芮银超翻得已是破旧不堪,书中重难点内容分别用红、黄、蓝笔标注,不仅有批注,还有自己的学习见解。在北京培训的5个月里,他没有上过一次街,没有休息过一天,终于挖掘到飞机修理的“第一桶金”。
外国专家记住了中国士兵的名字
“这些飞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买一架直升机的钱几天几夜都数不完……”25年前刚当兵时,芮银超在停机坪上,听着老兵的介绍,看着几架老旧的直升机,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一定要驾驭这些铁疙瘩。”他暗自下定决心。
2000年5月,单位进口了6架直升机,其中4架的自动驾驶仪出现了故障。先后有2批外国专家都束手无策,称可能是机件耦合问题,没办法修理。散会时,领导无奈地说:“就这样吧,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坐在后排角落里的芮银超站起来,直言是液压舵机出了问题,更换后,飞机成功安全起飞!
一个中国小兵,敢于打破外国专家的绝对权威。之前显得十分傲慢和不屑的外国专家,无不瞪大眼睛,竖起大拇指。
2002年10月,部队引进一种新型直升机。为检验飞行效果,部队提出在高原试飞的要求。由于装备还没正式交接,中方决定将试飞直升机分解拆散后运到试飞场。芮银超负责协助外方专家组装这架直升机。
组装过程中,外国专家一会让芮银超装尾撑,一会又让他装天线,接着又拿指示灯让他安装。结果,一系列刁难并没有难倒芮银超,他全都一一娴熟地安装完毕。
“一个人把机械、特设、无线电的活全都干了,而且没有丝毫差错,他到底是干什么的?”外国专家好奇地问。当翻译告诉他们,这个小伙子只是一名普通士兵时,他们全都惊呆了。
在国外,陆航机务各专业之间界限明显,仅有少数人能精通多个专业。芮银超不经意间的小小举动,震撼了外国专家。
这些年,芮银超不止一次向外国专家叫板。每一次,他都以精湛的技艺让外国专家记住了一名中国士兵的名字——芮银超。
能与外国专家反复叫板,源于芮银超勤于以人为师。外国专家来搞售后服务时,他就像一个学徒一样,边看边记,既熟悉了修理方法,又增强了底气。
“只有驾驭并超越国外的技术,我们就能甩掉依赖的包袱,最终拥有自己的先进技术。”芮银超并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国外的现行技术,而是广泛涉猎世界直升机顶尖技术,并暗自琢磨着设计比国外技术更先进的直升机。
穷其一生为战鹰保驾护航
与他同年出生、同年入伍的该陆航旅旅长栗国告诉记者,芮银超做了25年的“有心人”。他多次参加实兵演习、卫星发射保障、高原试飞和新机改装等重大任务,每次都把心思放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在他身上,“极爱钻研问题”和“拥有一手绝活”同样被战友们熟知。
不让问题过夜,每天仔细为战机“体检”,是芮银超多年来养成的雷打不动的习惯。已有30多年飞行经验的藏族飞行员多么秀说:只要看见放飞单上写着“芮银超”3个字,心里就会吃下一颗“定心丸”。
“咱们机务专业,一手托着祖国巨额的财产,一手托着战友宝贵的生命安全,一刻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啊!”刚刚从事机务专业时,一位老班长对芮银超说的这句话,让他至今仍铭刻在心。
为了这句沉重的托付,在9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芮银超每次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100%的精力,哪怕是一丁点故障都不肯放过。
2001年7月的重庆,气温高达40℃。就在飞机起飞前几分钟,保险电门突然一声异响。声音虽小,却没能逃过芮银超灵敏的耳朵。经过检测,他初步判断是尾梁舱一处导线短路所致。
手中拿着工具,嘴里含着手电筒,爬进了直径不到1米的尾梁舱。要知道,他的身高可是1.83米啊。狭小的空间内,高温,缺氧,让他渐渐开始头晕、胸闷气短、手脚发麻,全身无力。
故障排除后,近乎休克的芮银超再也没有力气退回货舱。战友们用绳子将他强行拖出后,发现他嘴唇发紫、满脸发白,全身像是被水浸过一般……
类似的经历,在芮银超的军旅生涯中不胜枚举。
战友们都说,在芮银超眼里,直升机比自己的生命还重。战鹰执行完任务归来,他每次都守候在停机坪。看到战鹰稳稳地落在地面,他一脸笑意。
士兵编写书稿成了陆航标准教材
2003年底,送别离队战友后,芮银超怅然若失:特设专业最多就能干到四级军士长,明年的这个时候,他也得走了。
“就这样走了,对得起部队多年的培养么?”芮银超失眠了。“必须得为部队做些什么!”他将以前写下的工作心得、记录的故障笔记统统找了出来,一本一本过,逐条逐条筛,将故障按系统分门别类地整理,并附上自己的经验和建议。
初稿出炉后,芮银超把它拿给分管机务的副团长把关。2004年3月,副团长去北京开会,随手把芮银超撰写的《某型直升机疑难故障排除汇编》带到了北京。
“太好了,就是它!马上通知他来负责编书!”当时,陆航部正准备编发相关教材,几名陆航部首长细心翻看后,喜出望外。
芮银超受命乘机赶赴北京,成了全军陆航教材编写组里最年轻、唯一的士兵专家。经过6个多月的挑灯夜战,当500多页的书稿编写完成时,芮银超的体重下降了10多斤。最终,他的书稿全票通过鉴定会,以标准教材的形式配发到了全军陆航部队,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
这些年,芮银超也成了战友们口中的“芮师”,他广收徒弟、广传绝活。以前,陆航旅一名合格的机务人员必须经过5年时间磨练,才能独自操作。而在芮银超的悉心传授下,机务人员的成长期缩短了一半。20多年来,他带出了400多名徒弟,其中33人成为特设专业技术骨干,5人走上领导岗位,近百人次立功受奖。
2012年底,芮银超返乡休假,旅里一架直升机飞不起来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特设师姚一飞给“芮师”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芮银超仔细地听着故障情况,然后一步步地给出排故建议。果然,很快,问题解决了。
别人佩服他的绝技,他却淡淡一笑:“这么多年,电路图早就装在我的脑子里了,闭上眼都能想象出飞机的构造和原理。”(罗未然 周锐 陶社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