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三号顺利飞抵月球,玉兔在月面上开始行走;几个月前,“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后,返回舱成功返回地面。再往前,“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系列探测器一次次成功发射,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国航天事业带进了世界先进行列,国人为之瞩目,为之骄傲和自豪。于是,辉煌背后那些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也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读到了赵雁的几个中短篇小说,正好满足了我走近“航天人”的愿望,让我更全面更深入更立体地了解了“航天人”的生活,可以说收获很大,感触很多。
选材新鲜,是小说创作成功的一个要素。赵雁把自己熟悉的航天人的生活作为表现的对象,是一个有眼光的选择。她聚焦的是航天,书写的是“航天人”的日常生活,诠释的是“航天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的巨大付出。在荒凉戈壁,在浩瀚海洋,在科研院所,在试验基地,“航天人”几年、十几年如一日,舍小家顾事业,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刻苦攻关,不计得失,默默奉献,为航天事业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不管是《望星空》《红月亮》,还是《加加林的脸》,赵雁的笔触始终关注着“航天人”,多角度多层次反映“航天人”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她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个生动翔实的工作生活场景,让读者更加了解“航天人”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理解“航天人”内心世界的强弱柔韧,也更加深入透彻地体会“航天精神”,并从中获得感动和启示。
赵雁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有两类,一类是“航天人”,另一类是“航天人”的父母、爱人和子女。她要告诉读者,托起神舟飞向太空的,不仅有实验室里日夜与键盘、纸笔相伴的描绘蓝图的手,更有在家里日夜与锅碗瓢盆亲密接触的操持家务的手,幕后英雄们的耕耘和奉献是平凡的,却是伟大的。在《红月亮》中,主人公枫丹是“问天城”的一名工作人员,“只要坐在工作台前,便抛却了一切私心杂念”;她的丈夫总是“勤勉地做好晚饭等她”,耐心地听她唠叨,在她哭泣时给她递上纸巾;她的母亲在医院病危,她却没有时间陪在母亲的病床前,直到母亲弥留之际才匆匆赶来。在《加加林的脸》中,主人公王霆钧是一名航天员,他的妻子若琳是一名空间生化项目的设计师,两个人都热爱自己的事业,经常“忙得脚底板打后脑勺”,顾不上自己的女儿,只好用电话遥控女儿做饭……这些人物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作品中有了情,才有艺术感染力,也才有生命力。赵雁在这几个短篇小说里特别注意浓墨写情。在《望星空》《红月亮》中,故事都涉及了婚恋家庭,字里行间都倾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读来心生感叹和感动。《红月亮》中,主人公枫丹期望享有普通人应该享有的情感生活,也“对自己和丈夫神仙眷侣的生活产生过怀疑”,但换上蓝色工作服,她便“找回了最初的安稳、澄净和妥帖”。这样的情感历程,从一个侧面阐释了“航天人”的奉献和牺牲,让我唏嘘不已。
由赵雁的这几个中短篇小说,看出她写小说的功夫修炼得已很不错,我们有理由期待她日后写出更多更有分量的作品。
■周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