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晓峰新著《战争工程论》的序言中有一句作者自谦的话,“不是专门研究战争理论的专家”,但读完这本书,我在钦佩作者深厚的科学理论功底的同时,更惊叹他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对战争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和严谨。
一项新观点的提出,是用深奥难懂的长篇论述,还是用言简意赅的短文娓娓道来?本书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诠释。作者是一位非常会讲故事,并且善于运用故事说理的科学家。他用令人难忘又易引发共鸣的故事取代学究式的写法,讨论了战争的复杂性,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战争卫星云图,并为读者找到了一双不再“雾里看花”,而是看透战争迷雾的“慧眼”,故事和理论巧妙结合,写作思路精巧细腻,令读者翻而入胜,进而不可释手。
从认识战争到把握战争时代脉搏,从战争工程思想到战争工程的实践,全书浸透着作者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脉搏的把握和对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关注、关心和奉献。研究战争古来有之,今天也从未停止,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更多地在某一领域、某一方向进行研究,而作者却从纷繁复杂的战争现象中找到了战争现象的共性及其科学基础,即复杂性理论。正如作者书中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战争方法学”,作者带领我们从农业时代走到工业时代直到信息时代,让我们领悟每一个时代战争方法学的核心,并从它们的时代更迭和时代的脚步中把研究触角伸向了未来。因为“信息时代经典转变就是要从分析战争到设计战争,从临机应变战争到超前制变战争,从被动参与战争到管理控制战争”,我认为,这个能让我们向未来更靠近一步的武器正是“战争方法学”。战争方法学有着广泛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基础,它不仅将战争的艺术融入其中、将战争的科学融入其中,更将战争工程从思想落实行动,继而变成现实。
该书是近年来军事科学研究的上乘之作,它不仅拓展了我军战争研究的新视角,也是我军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研究、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进行的重要尝试。
■王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