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博士的探月梦:能赶上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2013年12月15日 12:15  中国青年报  

  四个飞控博士的探月梦——走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博士群体

  12月14日21时,嫦娥三号成功造访“广寒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飞控大厅里,一群胸怀探月梦想的青年博士正密切关注着这位月球访客的瞬息万变。

  李立春:为月球车画“地图”

  暗灰色的月面,凹凸不平的撞击坑,大小不一的陨石……大屏幕上,一幅月球地形图立体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人身临其境。

  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图像,它实时还原了月球表面的真实环境。北京飞控中心李立春博士就是为月球车画“地图”的人,他形象地告诉记者:“就像我们平时开车导航使用的地图一样,月球车在月球上行驶同样需要‘地图’。”

  然而,为月球车画“地图”谈何容易,如果不能给它准备一份准确的“地图”,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李立春要在10多分钟内,完成对10余组图像的分析处理,并且要快速还原出月貌,对图像处理软件的可靠性、实时性和自动化程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研究航天器视觉导航的李立春,博士一毕业就主动请缨承担了这项重任,成为嫦娥三号任务“巡视器探测遥操作软件”副主任设计师。他提出了十几种图像感知处理方案,夜以继日地进行软件开发,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研制出嫦娥三号探测器图像接收分析处理系列软件,实现了巡视器在月球上行走时看得见,测得准。

  完成这些,他并没有满足,“万一月球车在月球遇到障碍怎么办?受到干扰怎么办?”,这是他预想并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开拓性地提出了视觉系统自标定方案,这为我国首次地外天体的成功巡视探测增加了新的砝码。

  韩松涛:深空测量“魔术手”

  今年的一天,中国卫星发射总部的会议室内,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进行。这是深空测量数据测试现场,来自国内外的十多名专家正通过分析比对选出最优的结果,这个结果将直接关系到嫦娥三号任务的测定轨精度。最终,北京飞控中心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精度最高、误差最小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你们的测量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当欧空局的专家竖起大拇指时,韩松涛博士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北京飞控中心首次担负嫦娥三号任务深空干涉测量数据处理任务,是任务的深空干涉测量信号处理中心。接收处理38万公里之外传回的探测数据,对北京飞控中心来说还是第一次,数据处理分析主岗的韩松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的工作是整个飞控工作的最前端,每一个数据的处理都至关重要。”韩博士告诉记者。对数据处理分析而言,精度是核心,效率是关键,特别是对深空测控来说。对数据分析处理的实时性要求极高,一个细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测控任务的失败。

  那段时间,他常常到深夜1点后才回家,早上不到7点又继续奋战。那时候根本睡不着,眼一闭,各种数据、方案一股脑儿涌上来。

  最终,他开发出了北京飞控中心干涉测量数据处理软件,海量的数据在他的手中神奇地被一一分解,为此,同事们给他取了个很时尚的别名——深空测量“魔术手”。

  王保丰:让月球车拥有一双“明眸”

  “视觉定位”被誉为月球车的“眼睛”,它直接决定着月面环境信息能否第一时间传到地面。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具备这种技术,在我国尚属空白。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落在了视觉导航研究学科带头人——王保丰的肩上。

  “月球车的‘眼睛’是探索太空的基础。”他在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下了这句话。王保丰从学习国外巡视勘察方面的成功经验入手,看了厚厚一摞资料,笔记写了足足10万多字。

  由7人组成的“视觉导航研究创新团队”,在王保丰的带领下先后突破了月球车相机的精确标定、视觉系统图像匹配等多个难关,为月球车设计了一双视角宽广的“明眸”。

  “能赶上这个航天发展的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只有让别人同样站在我们的肩膀上,中国的航天事业才会更加辉煌。”王保丰说。

  吴风雷:金牌博士情牵“嫦娥”

  今年9月的国际宇航大会上,一位年轻的学者用流利的英语向与会专家介绍嫦娥三号任务的相关情况。现场来自国内外航天界的知名专家都被他独到的见解所吸引,他就是北京飞控中心总体室副主任吴风雷。

  曾以最高分获得国际空间大学硕士学位的吴风雷,带领团队屡建奇功,而今又担负起嫦娥三号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飞控组秘书长的重任。

  嫦娥三号任务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借鉴,哪怕是前人失败的教训都找不到!尤其是对刚刚接手嫦娥任务不到两年的吴风雷来说是更严峻的挑战,用他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如履薄冰。”

  一切从零开始。他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小学生,给自己定了两条原则:只要是有关嫦娥的会,无论大小他都要参加;只要是有关嫦娥的文件,他都要认真研究……

  遥操作控制是嫦娥三号任务的难点,一连几天吴风雷彻夜未眠,反复思考该采取怎样的路线。一个全新的构想浮现在眼前,他迅速召集攻关小组成员连续几昼夜攻关,终于取得突破。

  “选择了航天事业,等于选择了没有休息的生活方式。”吴风雷说,“犹如飞控一样,整个过程不可逆转,只有起飞、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深空……”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 通讯员 姜宁 谢波 本报记者 邱晨辉 郑宇钧

(新浪军事)
分享到:
(编辑:SN104)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
  • 体育世俱杯恒大2-0非洲冠军将战拜仁 视频
  • 娱乐BTV要求郭德纲道歉 呼吁全国电视台抵制
  • 财经社会抚养费遭挪用成普遍现象
  • 科技福特发布首款自动驾驶汽车原型车(组图)
  • 博客大学自主招生的弊端 重庆女童摔婴案调查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院长查考勤怒推人脸识别机 聚焦四六级
  • 育儿上海多名幼女被一男子诱骗猥亵(图)
  • 马鼎盛:解放军赴俄演习未算高速 虚拟兵力达数万
  • 看了中俄军演:日本终于明白中国为何现在不能惹
  • 辽宁舰战力远超日本航母 中国神秘武器吓退美航母
  • 威猛:解放军海空一体突破日本岛链震撼日本列岛
  • 德国人到俄中边境被震撼 中国退出联合国海洋公约
  • 俄超级美女来中国被震撼 中国突然大量抛售日国债
  • 迫于中国强大压力:印尼秘密抓捕反华排华军官
  • 最新太行发动机震动世界 中国突然公开11万吨航母
  • 俄罗斯惊呼:中国军队重大计划完成后能称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