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印度首个火星轨道探测器“火星飞船”——“曼加里安”号脱离地球轨道,开始飞向火星。如果一切顺利,“曼加里安”号将在未来9个多月内飞行7.8亿公里,于2014年9月24日抵达火星轨道。 如果“曼加里安”号任务成功,印度将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欧洲之后的第四个“火星探测俱乐部”成员。然而,与印度以往太空项目一片叫好声不同,此次火星探测引起广泛质疑。在印度官方看来,发射火星探测器在印度航天史上具有“史诗般的光荣”;但在印度普通百姓眼中,这却是政府责任的本末倒置。“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已成为印度航天史上最具争议的太空探索项目之一,而其背后的印度太空计划也备受关注。
航天计划——
进入“加速赛跑”模式
印度是最早进军航天领域的国家之一。早在1962年,印度便成立了专职航天机构——国家空间研究委员会。次年,印度发射了首枚探空火箭。1975年,借助苏联的“宇宙-3”号运载火箭,印度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80年,印度使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将一颗试验卫星送入太空。此后,印度逐步掌握了火箭设计、卫星研发、航天测控等方面的技术。
2007年是印度航天发展的分水岭。如果说2007年前印度的航天事业是稳步发展,那么2007年后印度的航天则开始跑步前进。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数据显示,印度第11个五年计划(2007~2012)共涉及70个太空项目,项目数量接近上一个五年计划的3倍。
2007年1月,印度发射并回收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为实现载人航天迈出重要一步。2008年4月,印度成功发射“一箭十星”,同年10月,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所携带的撞击探测器成功撞月。截至2012年,印度航天部门共执行了100次空间任务,制造了62颗卫星和38枚火箭。
伴随着航天技术进步,印度政府和科学界有志于在星际探索领域领跑亚洲。2011年底,印度宣布了自己的火星探测计划。2012年8月印度独立日当天,印度总理辛格亲自宣布将发射火星探测器。此后15个月内,印度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火星探测器的建造,并在运载火箭载荷不足的情况下发射,比原计划提前了3~5年。火星探测并非印度太空计划的终点。印度国家科学院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至2014财年,印度将完成11次发射任务,2016年前后,印度计划发射完全自主研发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用自主探测器对月球进行实地勘察。
投资太空——
并非“面子”与“面包”之争
正所谓“一个人的佳肴,却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在印度普通民众看来,火星探测不过是印度精英阶层追求超级大国地位的妄想之举。西方媒体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印度地面上的问题要比太空中的问题大得多。从“曼加里安”号发射升空至今,围绕印度火星探测计划的“面子”与“面包”之争不绝于耳。
事实上,航天计划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面子”与“面包”间的零和游戏。一直以来,印度优先发展通用卫星,用于改善民生和预防灾害。目前,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已成功运作两大卫星系统:一是印度国家通信卫星系统,用于提供通信服务;二是印度遥感卫星系统,用于监测环境和管理自然资源。直到2008年,印度才开始涉足星际探索领域。当前,印度航天计划主要包括应用卫星、运载工具以及科考和星际探索三部分,三者年度预算分配大致为55%、35%和7%~8%。可见,印度的太空投资主要以改善民生为主。
此外,印度投资太空并非是“只投入不产出”的亏本买卖。自2007年首度进入国际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以来,印度廉价的火箭发射技术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印度把1克载荷送入太空的费用为16.20美元,不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十分之一。印度已经提出,要在未来20年内将其在全球商用卫星发射市场的份额提高到25%。多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几年中,印度太空项目的综合收益率达700%~900%。
军事航天——
导弹、侦察、定位一样不少
航天技术具有很强的军民两用性,印度航天发展之初就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印度的太空计划大多可以军民两用,其迅速增长的通信卫星除了为民用客户提供服务外,也可为军方提供加密通信服务。
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紧锣密鼓地进行。2010年7月,印度新型间谍卫星Cartosat-2B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其分辨率达0.8米,可识别小汽车大小的物体。今年8月,印度又成功发射首颗国产军用卫星,正式加入“专有军事卫星俱乐部”。该卫星属多谱段卫星,可严密监视印度洋地区,为海空军提供实时目标数据。当前,印度正计划发展专用的通信情报收集卫星,以获取更多的电子情报。
近年来,随着低温火箭引擎技术的进步,印度已经建立了包括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在内的运载工具体系。在民用火箭技术进步的同时,印度的导弹技术也突飞猛进。2012年4月,印度成功试射射程达5000公里的烈火-5导弹,跻身“洲际导弹俱乐部”。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称,印度有能力发展射程为1万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众所周知,火箭技术与导弹技术密不可分。低温火箭技术是提高导弹射程的关键,而“一箭多星”技术与“导弹分导技术”密切相关。此外,“一箭多星”技术也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战时可迅速发射侦察卫星,有效弥补侦察能力的不足。这种军民两用火箭技术的进步,反映出印度着力打造平战结合航天能力的政策方向。
此外,印度正加速发展印度版的卫星定位系统。今年7月,印度顺利发射首颗导航卫星,为构建“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迈出了重要一步。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计划,IRNSS系统将包括7颗卫星,于2015年全部发射到位。该系统建成后,可全天候全时覆盖印度本土及周边1500公里范围内地区,向用户提供精度在10~20米的定位和导航服务。与GPS系统类似,IRNSS系统兼具军民两用性,可向军事部门提供精度更高的数据服务,用于监控敌方军舰和战机活动。建成IRNSS系统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还将发射10颗导航卫星,最终形成印度版GPS系统。
随着印度军事航天实力羽翼渐满,印军正从理论、编制和技术三方面并行推进太空战能力建设。印军的目标是建成集卫星通信、导航、情报监视与侦察、目标打击、导弹预警、大地测量等功能于一体的天战体系,将作战范围由空中拓展至外层空间。
航天大国——
有梦想,还得有实力
尽管印度航天发展势头很猛,但在全球航天排名序列中,印度仍属于第二梯队。要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印度尚需克服技术、资金、安全三大瓶颈。
其一,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印度的航天技术很不全面,诸如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之类的许多关键部件,仍需从西方进口。其“月船1号”探月器上携带了11类仪器,有6类是“舶来品”。此次火星探测项目,印度也不得不依靠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深空通信和测控网络对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整体而言,印度航天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其二,面临较大资金压力。印度的太空计划一直走“节俭创新”路线,其太空项目年度预算约为10亿美元,不到NASA的十分之一。然而,航天毕竟是高端技术行业,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2011年以来,印度经济疲态渐显,2012年其经济增长率只有5%,今年一季度更是降至4.4%,处于5年来的最低点。对于此次火星探测,印度国内已是怨声载道。在发展航天与保障民生之间,印度政府将面临更多的选择困难。
其三,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印度的火箭特别是发动机制造工艺还不过硬,且一直没有完全掌握低温火箭技术,导致其大推力火箭发射事故频发。2001年以来,其静轨卫星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不足30%。此外,印度各航天中心下属的火箭助推剂加工厂也是事故不断。事故和安全隐患成为制约着印度航天长远发展的瓶颈。
(版面制图:苏 鹏)
■陈航辉 俞存华仲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