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题: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强化钓鱼岛防御体系
记者 马学玲 陈海峰
中国政府23日上午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后,中国在军事和国防领域的一大动作,备受关注。在中日因钓鱼岛问题持续僵持的背景下,有专家分析指出,此举将使得中国在钓鱼岛形成更为缜密的立体防御体系。
非权宜之计 具重大军事价值和政治意义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23日就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答记者问时指出,防空识别区是濒海国家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领空外划设的空域范围,用于及时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进入该空域的航空器,留出预警时间,保卫空防安全。
“应该说,这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政府出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考虑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国防透明化、法制化、机制化的具体体现。”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对中新网记者谈道。
杨宇军指出,“中国政府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秩序。”
对此,罗援透露,这是中国政府酝酿很长时间,权衡利弊后做出的一个决定,其间曾听取诸多专家学者的建议。
“这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和主权意识的宣示,表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罗援说,与此同时,这本身也是一种危机预防和处理的有效手段,“先亮明我们的底线,才能避免发生一些误读误判。”
在罗援看来,此举也是为了保护飞行器和飞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体现。“因为空中,特别是在有争议空域,飞行器相遇就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很短时间内就会造成机毁人亡。”
“对此,个别国家可能会作过度解读,这只能说明他们做贼心虚。”罗援指出,这本身是一个预防性措施,体现了中国国防积极防御的思想,以期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既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确系形势所迫 中国钓鱼岛防御体系更趋缜密
在回答中国政府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否与当前地区局势有关这一外界颇为关心的问题时,杨宇军表示,“这是中国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和目标,不影响有关空域的飞越自由。”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包括一些大国和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在内的20多个国家先后设立了防空识别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国家早在1969年就公布实施了防空识别区,其距离中国大陆最近处也约为130公里。
“中国之所以设立防空识别区,确实也是形势所迫。”罗援介绍,日本很早就设立防空识别区,中方飞机进入该区域后,他们称将打曳光弹进行警告,又宣称中方无人机若进入其领空将被击落,此外,还要在宫古岛部署地对舰导弹。
罗援指出,这对中国在自己领空或国际海空域进行的正常军事训练和巡航任务都造成严重威胁,迫使中国必须划明底线,使对方不能轻易越雷池一步。
“正所谓‘勿谓言之不预也’,现在中国已经把一些底线亮明,别国就不能轻易触动,否则,中国将言出法随。”罗援说。
在罗援看来,如此把底线亮明,反而会减少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这应该也是军事透明的题中之义。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事先已宣布领海基线,领海基线前推12海里即领海,由此推及,再往前24海里就是我们的毗邻区,再往前200海里就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领海垂直上空就是中国领空,在这之外,再加上一个航空识别区,至少从法律层面来讲,中国在钓鱼岛构建了一个日益缜密的立体防御体系。”罗援说。
专家建言防空识别区设计:囊括识别警告自卫三空域
今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指出,对不配合识别或者拒不服从指令的航空器,中国武装力量将采取防御性紧急处置措施。
对此,杨宇军指出“这符合国际惯例”。他说,对于来自海上方向的空中威胁和不明飞行物,中方将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等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至于具体如何操作,中国官方暂没有做出详细说明。罗援曾多次提出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建议,他主张防空识别区应由三个空域组成,或者说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是识别区,第二是警告区,第三是自卫区。
在罗援的主张之中,第一部分空域是防空识别区,其主要功能为辨明飞行物的性质,属于民用还是军用,是敌军还是友军或是我军。
第二部分空域是防空警告区,罗援指出,“如果飞行物到达这一区域,它很可能会对领土主权或重要目标构成威胁,此时,将对其用声光电系统实施警告。如这种警告仍无效,还可以打警告弹,以及利用雷达系统对其进行锁定。”
“如果这个飞行物仍不听警告一意孤行,那么它就进入了第三部分空域,即防空自卫区。”罗援说,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对其进行击落。
上述则是罗援主张的一种设计,在他的架构中,将防空识别区分为三个部分,即空中识别、空中警告和空中自卫。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有理、有力、有节的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