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中国雷人抗日剧盛行助燃钓鱼岛争端(图)

2013年05月27日 08:31  环球时报 
网友津津乐道的手撕鬼子 网友津津乐道的手撕鬼子

  英国路透社5月25日报道,原题:中国制片商为何热衷仇日 史中鹏靠“死”谋生。这名扮演日军士兵的替身演员在各种抗日剧中“一死再死”。尽管戏路很窄,曾在一天内“死”31次的他已小有名气。对中国观众而言,此类演员在无休止的抗日剧中反复“死”去,是强烈提醒勿忘日本野蛮侵华史。

  日本的外交学者说,中国去年共拍摄200多部抗日影视剧。如今这种情绪已成为钓鱼岛争端的助燃剂。但此前对仇日情绪长达数十年的支持,却意味着北京正陷入一种宣传陷阱。“中国领导层如今很难(就争端)做出妥协”,新泽西西东大学的何毅南(音)如是说。

  随着东海之争继续上演,公开的敌意盛行于中国银屏。但在饰演抗日狙击手的某演员看来,其中并无政治因素,“人们对这种题材喜爱由来已久。”一些影评人表示,鉴于审查制度对其他题材的限制,尽力吸引观众和广告的竞争性市场自然会充斥战争题材。制片商认为只有抗日题材才能获得狭隘爱国者的赞许。据估计,约70%的中国电视剧为战争题材。主管部门去年批准拍摄69部抗日电视连续剧。每天晚上,中国观众都会受到此类作品的“狂轰滥炸”。

  战争剧角色已成为横插在中日关系中的一个因素。“南京大屠杀确实发生过”,东京大学教授松田康博说,“日本确实侵略过中国。这都是事实。但200多部影视剧出炉,你可以想象其负面效应。”

  抗日影片曾用于巩固中共执政基础。建国初期,其展现的是游击队的英勇事迹。其中日军的残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避免了过度丑化入侵者,剧情重点也放在毛领导的持久战的胜利,而非中国人在战场上明显优于侵略者。史学家说,这段时期的电影符合中国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战略:获得日本的外交承认并寻求离间美日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影视开始毫不留情地将镜头对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行径。“领导层或许意识到遭受外侮的集体回忆对团结民众更有效”,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员特鲁斯特说。

  但目前有迹象表明,中国剧作家们正胡编乱造。近期某些影视剧的荒诞和暴力情节已引发批评。一些导演将神奇的武打融入剧本,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能让许多日军兵命丧黄泉。有关部门已下令整治“雷人”抗日剧并要求其“更加严肃”。就连大忙人史中鹏也开始对饰演丧命的日本兵感到厌烦。(作者大卫·拉格等,王会聪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