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3D打印技术被夸大:所造步枪打6发就坏

2013年02月06日 16:57  中国科学报 
3D打印是传统制造业的补充而非颠覆。 3D打印是传统制造业的补充而非颠覆。

  3D打印:被夸大的技术与使命

  3D打印适用于新品研发,或是制造难加工的贵重材料,以及用传统制造方法浪费大、甚至根本做不出来的复杂形状。在大批量生产方面,则还须依靠传统制造。

  ■本报记者 原诗萌 实习生 周瑶

  欧洲航天局近日公布的月球基地计划颇为吸引人眼球——该计划不仅涉及月球的探测与开发,还与时下热门的3D打印技术相关。

  根据计划,月球基地将由机器人建造,而机器人将就地取材,利用3D打印技术,将月球上的土壤制造成建筑材料。

  除了这一计划,引人关注的3D打印技术的应用还包括打印骨骼、自行车,甚至是步枪。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3D打印改变传统制造业和我们的生活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原型制造到3D打印

  被认为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的3D打印技术,涉及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等多个方面。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可直接根据计算机图形数据,通过增材制造的方法生成各种形状的产品。与传统的减材制造相比,3D打印不仅可以提高材料利用率,还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制造出更复杂的产品。

  不过,虽然时下3D打印被人们炒得不亦乐乎,但却并非什么新概念。中国工程院院士、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卢秉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3D打印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迄今已有30年的历史。

  据了解,3D打印最早的形式是原型制造,主要用途是工业新产品开发时模具的快速成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和激光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不满足于3D打印只用于原型制造,开始尝试用3D打印技术将金属材料直接制造成零件,即金属结构件直接制造。

  目前,在金属结构件直接制造方面,已经有公司用3D打印技术制造飞机零件。而原型制造也不再局限于生产工业模具,而是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比如,打印立体人像、教具,或是打印假牙和骨关节替代品。

  而今天3D打印概念之所以引人瞩目,除了其技术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之外,美国政府对3D打印高度重视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也不可忽视。2012年3月,为重振美国经济和美国制造,奥巴马提出建设全美制造业创新网络,并将3D打印确定为方向之一,引发世界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中国也成立了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以促进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能力有局限

  从飞机零件到假牙,再到步枪和房子,3D打印的每项新应用均引起人们的惊叹,3D打印的概念也随之变得愈发热门。

  不过,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却一致强调,3D打印并非无所不能的“神技”,所涉及的一些概念也需要进一步厘清。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3D打印更适合制造快速成型的产品,比如一些精巧的工艺品,如果是手工雕刻,往往要消耗大量时间,而用3D打印的话,几个小时就能搞定。

  而涉及到人工处理,加入精密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时候,3D打印技术则很难胜任。

  “比如打印瑞士手表这样的产品就比较难。这不仅涉及到仪器精密的问题,而且人的创造性在里面也要起作用。”姜奇平说。

  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罗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3D打印出来的东西毋庸置疑是逼真的,但任何一个产品都应该具有功能性,而如今由于受材料等因素限制,通过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在实用性上要打一个问号。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12月,美国一个名为“分布式防御”的组织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该组织对一把由3D打印出的下机匣部件(下机匣用于连接枪管、枪柄、弹匣及其他部件,是受美国政府严格管制的枪支部件)组装而成的AR-15半自动步枪进行了实弹测试,但只发射了6颗子弹,步枪就发生了断裂。

  而对于人们津津乐道的打印飞机和汽车,姜奇平告诉记者,其实严格来讲,3D打印制造的只是飞机和汽车的外壳及零部件,至于飞机和汽车中的精密仪器,如集成电路,显然是用目前的3D打印技术难以实现的。

  罗军也表示,机械化的产品3D打印可以胜任,但涉及到芯片等智能化产品时,3D打印则爱莫能助。

  颠覆制造业只是传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即使是用于生产机械化的产品,3D打印想要颠覆传统制造业也并非易事。

  英国《经济学人》曾如此描述3D打印技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未来的工厂,大多数的工作将不是在车间完成,而是在办公室展开,那里会坐满设计师、工程师、IT专家、物流专家、营销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

  然而卢秉恒认为,这些观点有些过分夸大了3D打印的影响。“3D打印技术不会对传统的车间、数字机床产生太大的冲击。3D打印技术在目前来看,最适合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而从制造角度来看,它并不是最合适的。现在大多数的3D打印技术精度还达不到传统制造的程度,也很难实现传统制造方式的大批量、低成本制造。”卢秉恒说。

  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隆源)总经理冯涛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3D打印在协同制造和实现创意方面较有优势,但无法替代传统的制造方式。

  北京隆源是中国较早将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企业。冯涛告诉记者,他们曾用3D打印技术为汽车公司制造自动变速箱的壳体。如果按照传统方式生产,仅开模具的花费就很大,并且周期长,而采用3D打印技术,很快就能拿到模具,价格相对低廉,性能也能达到设计预期要求。

  不过冯涛向记者强调,真正在市场上销售的车,变速箱并不是用这个方法做的。“汽车公司会对变速箱进行各种极端状况下的测试,其中一些零件就是用3D打印方法做的。定型了以后,再开模具,然后按照传统制造方法批量生产,这样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冯涛说。

  卢秉恒也表示,3D打印适用于制造难加工的贵重材料,以及用传统制造方法浪费大、甚至根本做不出来的复杂形状。在大批量生产方面,则还须依靠传统制造。

  《中国科学报》 (2013-02-06 第2版 技术经济周刊)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