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营作为体系对抗的基本作战单元,对联合作战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合成营不会也不可能“一合就成”,要使各兵种分队真正融为一体,必须打破系统壁垒,弥合兵种“缝隙”,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随着一体化指挥平台列装,北京军区某摩步旅合成营接二连三遇到新情况。他们着眼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坚持围绕提高基于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将各种作战力量“攥指成拳”,提高了合成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效能。
(胡君华)
合成营升级
今年年初,北京军区某摩步旅受领上级赋予的合成营训练试点任务后,随即展开了合成营装备的信息化升级。升级后的合成营一亮相便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现在的合成营,兵种多、要素全,营长坐上了作战指挥车,排长配发了北斗手持机,连炮兵都用上了营连自动化系统,真是‘如虎添翼’!”
谁知好景不长,升级后第一次与装步营对抗,就遭遇不少“情况”:
战斗打响,指挥系统刚开机,数十条情报信息跃上屏幕,武装侦察、防化侦察和炮兵前观侦察等数据源源不断传到信息处理中心。情报处理人员顿时傻了眼。好不容易“去伪存真”定下进攻方案,“敌”方作战部署早已改变。
侦察兵发现“敌”装甲目标,各项参数陆续传给排长,再经连长上报,延时1分多钟才传到营指挥所。作战命令又按级下达,几经周转才到达作战末端。当炮兵分队实施火力急袭时,“敌”步战车早已绝尘而去。
“敌”攻击直升机欲对我前沿攻击分队实施空中打击,连长赵会超急忙向火力控制席请求空中火力支援。营指挥员迅速协调好防空火力,却忘记将打击顺序优先置顶,等到发现已错失战机。
机动打击分队在穿插行动中,没有及时刷新获取无人机侦察系统的情报信息,而是按照传统思维自主搜寻目标,没想到中“敌”埋伏……
打通信息壁垒
合成营是叱咤风云的“微缩旅”,为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反而飞不起来了呢?
旅参谋长于祥习及时组织复盘,为合成营把脉问诊,找到了病根所在:合成营这个“机体”,对新嫁接的信息化“翅膀”产生了“排异反应”。他们一连走出了几步“妙棋”:
破除传统惯性思维。要求指挥员必须跳出步兵为主、兵种配属的传统作战思维,突破“一梯队、二梯队、预备队”的传统模式,使作战和训练由貌合神离到形神兼备。
打破信息系统“壁垒”。配备了指挥自动化系统,并不代表建立了高效的指挥体系。他们采取措施实现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真正让各作战单元“攥指成拳”。
针对合成营作战的新特点,他们对组织指挥程序、战术手段运用及作战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批信息化条件下合成营新战法训法。
锻造打赢利剑
换装先换脑,合力先合心。这个旅及时组织官兵学习新大纲关于单元合成训练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信息化作战的特点和规律,邀请军事训练专家到现场解疑释惑,从力量编成、指挥控制、战斗协同、综合保障等方面,一一展开研究、攻关和实践,先后破解了20余个制约合成营整体作战效能发挥的难题。
基于指挥控制、火力运用、综合保障等多种能力需求,他们按照“任务决定样式、样式决定能力、能力决定编组”的思路,打破建制,进行模块化集成训练。
针对通信设备不兼容、指挥协同繁琐的问题,他们吸纳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合成营量身打造了一套集战场语音、数据、视频于一体的野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打通各模块间的通联“壁垒”,实现营级指挥扁平化、精干化、网络化,满足了信息实时交换共享和随机指挥协同的要求。
训练转型,人才先行。他们根据合成营不同类型人才能力培养周期不同等实际,按照精通本职、掌握相关、了解前沿的要求,依托院校培养与演练磨砺相结合,在不同兵种的训练中突出横向融合,努力实现人才队伍的梯次配备。
前不久,该旅再次组织合成营山地进攻战斗演练。这一回,他们灵活变换战斗队形,及时调整攻击方向和进攻方式,很快在“敌”前沿撕开一道大口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要害目标,打出了合成营的威风。
上图:纵深攻击 邵 奎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