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翻阅古今战史,不难发现,此为砺将练兵的永恒法则。
从革命年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到20世纪60年代“大比武”,再到90年代“科技大练兵”,实战化训练一直是人民军队追求打赢的法宝。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惊涛拍岸”,中国军队如何跨越练与战之间的鸿沟?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素有“燕山铁骑”之称的北京军区某装甲师,沿着他们勇当陆军信息化转型开路先锋的铿锵步履,寻找答案。
期待中的“坦克大战”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坦克屠杀”,“血淋淋”的演习数据颠覆了传统思维——
陆战之王,从“低头看路”到“抬头看天”
聊起实战化训练,师长苏荣首先向记者讲述了多年前的两场演习。
那年夏天,军区数支装甲部队在大漠深处的某训练基地聚首。作为此次驻训的高潮,该师某装甲团与兄弟单位展开了一场无预案、无导调的自主对抗。
作为主要突击力量,该团坦克营的官兵们摩拳擦掌,期待着与对方坦克进行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
演习胶着而惨烈,加装了激光交战系统的红蓝双方各有100多辆坦克被判“击毁”。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双方的坦克突击群几乎没有正面对抗。
战损清单很快出炉:整场演习,双方仅有两辆坦克是被对方坦克击毁的,超过99%的毁伤都来自于对方的武装直升机、新型反坦克导弹等信息化新装备!
震撼还未结束。
不久,该师首次组织网上红蓝对抗。师直属队以外军重型装甲部队的作战编组和战法样式为蓝本组成蓝方,全师3个装甲团作为红方轮流与其过招。
演习中,前面上场的两个团使用一线平推的传统战法猛冲猛打,而蓝方则发挥自身侦察距离远、主战装备射程远、支援火力强的特点,战斗一开打便向后“退却”,始终避免与红方发生正面接触,在红方主战装备的射程外边退边打。几个回合下来,不少红方连队甚至还没有看到蓝方的影子就已经被“点杀”殆尽。
第3个上场的团,汲取了兄弟部队的教训,在正面仅布置了少量佯动兵力,主力部队大范围迂回,直插蓝方指挥所。虽然突然的战术变化让蓝方措手不及,但红方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依然未能全胜。
师长苏荣清晰地记得,演习总结会现场鸦雀无声的情景。
其实,类似的战例官兵们并不陌生:海湾战争,军事实力并不弱的伊拉克军队,被多国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参战的几十个陆军师,大多数被重创或歼灭,几千辆坦克、装甲车被摧毁或缴获。
尽管以往在教科书上学习研究了多次,但直到今天在对抗演练中官兵们才有了亲身体会,才真正受到了震撼和警醒。
震撼从何来?说到底是没有读懂信息化战争,没有看清自己,没有摸清对手。
“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面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师长苏荣说:“面对信息化战场的挑战,我们不仅需要信息化的装备,更需要全新的头脑。”
信息化装备并不陌生,为何部队的战法训法却没有改变,依然带着浓重的机械化味道——
先锋,不仅是装备先进,更重要的是思维先行
“装甲兵信息化建设转型先锋”——每当该师官兵自豪地说起自己部队时,这个“金字招牌”必然挂在嘴边。
然而,信息化战场疾风骤雨般的冲击洗礼,让全师官兵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是缺少信息化装备吗?作为担负陆军装甲部队信息化建设试训任务的部队,早在2001年,第一批完成信息化改造的战车就装备到了该师,随后所属主战团队逐步完成了整建制信息化改造,对于信息化装备的使用,他们应当最有发言权。
是训练强度不够吗?作为军区“蓝军”部队,近10年来,该师年年在大漠深处担任“陪练”,每年野外驻训时间超过200天。他们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完成夜训等高难险课目。在军区组织的比武中,他们不仅在装甲兵课目中屡屡夺魁,甚至还在轻武器射击这类步兵师的“看家项目”中摘金夺银。
然而,越是光鲜的外表越容易隐藏深层次问题。优异的成绩恰恰掩盖了一些原先没有被重视的问题。
完成信息化改造的初期,不少人仍然把人员、武器数量等机械化时代的标准作为衡量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共享能力的建设。
使用信息化装备训练的头几年,很多人依然把精力集中在传统的坦克射击、通信、驾驶三大专业训练上,没有认识到各专业、各兵种一体化联合训练的重要性。
于是,一些怪现象现身练兵场:
一次装甲合成营对抗,双方都拥有多种侦察手段、完善的通信网络和强大的支援火力,本来应该是一场信息与火力的比拼,然而两个指挥员却按以往的路子,演绎了一场坦克追逐战;一次野外驻训,师领导专门邀请友邻电子对抗团和陆航团抽调分队配属到部队。然而,对抗演练战斗打响后,不少营指挥员光顾着琢磨坦克战术,把配属兵种分队忘在脑后……
曾有军事专家作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假如回到过去,给中世纪骑士一把自动步枪,但如果他仅仅是骑上马用枪托砸对手的脑袋,不管他的动作多么熟练,都不是军事变革。
这个师面临的正是类似的尴尬。
在装备信息化改造完成后,全师上下一直致力于钻研信息化装备本身,不出一年就已经实现了人人熟练装备操作。然而,部队的战法训法、官兵对未来战争的理解,却没有实现蜕变,依然带着浓重的机械化味道。
“一个人站立的基点决定他的视野。一支部队的训练基点决定其履行使命的能力。”师长苏荣深有感触地说,实战化训练,“战”是关键。唯有把思维方式、训练方向紧紧瞄准未来战场,训练的“实”才有意义,否则即便平时多流汗,战时依然无法少流血。
一个课目为啥考了6个月,一场大战因何只用5分钟——
按下官兵头脑中的信息化按钮
几年前,一场指挥应用考核创造该师多个纪录:一个课目连考3次,时间跨度长达6个月,从师团领导到机关业务科长、股长全部参与其中。
考核内容为编写一份作业想定,以数字化装甲旅为对手,构想“敌”军行动和部署,确定我方战斗决心。
第一次作业,几十张首长决心图,超过80%采用的是线性平推、“层层剥皮”式的机械化作战方式。现场点评的院校教授毫不客气地指出:作战筹划如同传统战术教科书的翻版,脱离现代实战条件!
师领导斩钉截铁:一个月后再考!
第二次作业,乍一看决心图,攻防阵线由直变曲,各军兵种队标分布错落有致。然而,教授的发问让大家如坐针毡:非线式作战难道只是将进攻线设置弯曲?作战队标多了就能实现联合作战?协同依据有哪些?问得指挥员们一时哑口无言。
继续考!
第三次作业是时隔4个月以后。“全维作战,立体打击”“特种破袭,纵深攻击”等战法出现在一份份想定中,空中打击、地面支援火力、电子对抗等力量使用趋于合理,初步呈现出联合作战、密切协同的态势。
成绩公布,及格率刚过80%,但这样一份成绩单,在师领导眼中却分量十足。
从照猫画虎到略窥门径,远不是文字上这么轻描淡写的差别,两个“80%”之间的一场对抗演习,成为关键的转折点——
那年夏天,大漠深处,一场不设预案的对抗演习一触即发。该师某团作为蓝方担负机动防御任务。
按照以往演习规律,双方兵力对比3:1为攻防平衡点。而这一次,他们的对手是一个整装机械化步兵师,兵力对比达到了5:1!也就是说,如果遵循常规打法,蓝方必败无疑。
怎么办?坐以待毙?“蓝军”团长决定大胆尝试新战法。
战斗打响前一天,蓝方利用新型侦察设备找到红方初始配置地域,用频谱侦测仪锁定了红方基本指挥所频率。雷达侦察车定点跟踪,紧紧咬住了这条“大鱼”。
上午8时,战斗准时打响。不到一分钟,红方指挥所坐标数据便分发到炮兵营和配属的武装直升机群。“蓝军”团长迅即点下了屏幕上“指挥简令”发送键:斩首行动,执行!
5分钟后,导演部确认,红方指挥所遭到精确打击,最高指挥官“阵亡”,由预备指挥所接替指挥战斗。红方顿时陷入全线被动,胜负天平瞬间倾斜,蓝方在重兵包围中全身而退。
一次“绝杀”让兵力对比决定胜负的“规律”作古,也让全师官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作战方式的魅力,更在全师掀起了一场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头脑风暴”。
全师数百名干部和专业骨干先后奔赴院校和科研院所学习培训,并与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建立“联教联训”机制;成立专门团队翻译前沿军事著作、外军野战条令等150余本,研究形成了300余万字的理论成果;“四步循环训练法”“三位一体训练法”等一批新训法,“多法并举精打要害”“聚优用兵毁瘫体系”“按战场电磁态势组织信息攻防”等20种战法相继出炉。
信息化大脑带来质的飞跃。演兵场上,他们发挥装备优势,搭建起一体化战场指挥信息网络,把蓝方演绎得日益神形兼备,连战连捷,让来自各个战区的兄弟部队吃尽苦头。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战场,无论是训练环境、训练手段还是训练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
让战斗力快车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
龙年元宵节刚过,该师所属某团500余名新兵就踏上冬季适应性训练的路途。
刚走了10公里,负责携带通信设备的新兵三连战士谢腾,被对讲机里突然传出的阵阵马蹄声吓了一跳。紧接着广播、电视等信号声一股脑儿冒了出来。小谢迅速抄起背负式电台的话筒,里面也是噪声一片。刚才还一脸轻松的小谢一下子慌了神……
原来,拉练前团长葛坚特地从师里请来了两台干扰车全程伴随“保障”。此时此刻,两台车正隐藏在附近树林里,一南一北“夹击”拉练队伍。
“面对信息化战场,以前的爆炸、烟雾等老办法早已‘风光不再’。”师作训科科长邵广和告诉记者,自从两台干扰车配到师里,它们就成了各团眼中的“香饽饽”。从年初的新兵拉练到年末的演习考核,每年出动数十次,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
为了让复杂电磁环境更加真实,该师与某电子对抗团建立起训练协作关系,每当有重要的演练都会邀请他们派出干扰分队。双方边对抗边交流,催生了一系列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战法、训法。
该师某装甲团是全军最早成建制、成系统、成规模推行模拟化训练的部队。然而,正当模拟训练红红火火之际,几件尴尬事让团长邵金华很惊讶:无人机操作手在模拟器上能作出各种特技,实际操控时却几次险些坠机;模拟训练中百步穿杨的炮长,在实弹射击中却剃“光头”……
在全团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上,一些营连长道出缘由:实战环境复杂多变,而模拟器中的环境却比较单一,自然难以练出真本事。
为此,他们成立数据采集小组,结合地域、环境、水文等特点,先后完成 “地形、气温对战斗行动的影响”等7个方面的论证,采集各类主战装备实验数据50类1200余组,嵌入到38类模拟训练系统之中。升级改造后,模拟训练器难度大大提高,使参训官兵“叫苦不迭”。如今,基于真实作战数据的模拟训练系统已在全师推广开来,覆盖了8个兵种500余个专业,极大推动了训练效益的提升。
与此同时,这个师还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搜集整理我军、外军数百种装备的技战术指标和任务地域的地理、气象数据,嵌入网络对抗训练系统。
采访期间,记者恰好赶上了一场网络对抗考核。
某装甲团模拟训练中心大厅,团长钟波已率领团指挥机构成员和营连主官,坐在了各自的虚拟战位上。他们的对手——远在数十公里外的某装甲团指战员,此时也已端坐电脑前,蓄势待发。
战斗打响,双方手中的键盘、鼠标牵动着千军万马,无形战场弥漫着炮火硝烟。师作战室屏幕上,双方的兵力对比、战损数据、成败优劣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对抗结束,双方指挥员没有收到讲评材料,而是由系统生成的数百组“交战”数据和图表,这些将成为两个团年终军事训练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网络训练让对抗从实兵实装迈入虚拟空间,实现了远程异地同步组织。原来需要数十平方公里展开的对抗演练,如今只需两间教室、数十台电脑。”师参谋长吴军说。
掐指算来,这个师已经几年没有组织团规模的实兵对抗了,可在网络空间,类似的演练两三个月就有一次,营连级的小规模对抗更是家常便饭。各团模拟训练中心的“战术模拟对抗训练系统”,往往要提前数天预约。每逢休息时间,总会有两支各不服气的连队约战在此。
一场实战化考核让许多优秀连队出了“洋相”,基于数据的精确评估更直戳部队“软肋”——
拿明天的尺子量今天的步伐
2011年9月,该师刚刚结束数月野外驻训,还没来得及休息,一纸《开展建制营作战能力考核评估的通知》让全师官兵再度紧张起来。
啥是“作战能力考核评估”?《通知》的解释很清楚:结合装备换季保养,各建制营全装出动、全员定岗、全网通联,采取连贯作业方式,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从战备等级转换、紧急出动直到组织战斗的全过程,成绩按“千分制”全程量化评定。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用打仗的程序考部队!
“没错!”考核组组长、师参谋长吴军说:“和平时期,考场就是战场。虽然这些课目分开考都不难,但连贯起来行不行,还得‘拉出来溜溜’!”
果不其然。
考核首日,去年的“军事训练一级营”——某装甲团坦克三营第一个应考。本想为全团博得“开门红”,没想到却情况不断:紧急出动时,一台平时动用较少的战备车就趴了窝,愣是没能出库,扣分!向某靶场机动时,一辆坦克操作不当,给靶场围墙开了“窗”,扣分!野炊时,灶台挖设不合理,导致浓烟滚滚,再扣分……最终,历年考核揽金无数的三营只拿了一个及格分数。
随后几天,各营在考核中出现的状况花样百出,日常战备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被一次揭了个“底朝天”。
面对糟糕的成绩,师领导并不感到意外:以往考核仅注重单课目的优秀程度,却忽视了连贯作业的衔接能力、应变能力,而这些恰恰是高强度、快节奏的实战需要的。“考核是训练的指挥棒,暴露的问题越多,越能刺激部队在训练中向未来战场看齐。”
翻阅厚厚的《成绩评定细则》,记者惊讶地发现,这次考核,根据不同单位、不同兵种的特点,师里为每个营“量身定制”了标准。一连串的考核课目被细化为数百项指标,精细程度令人咋舌:甚至连“米饭夹生”都要扣分。
此外,在半个多月的考核过程中,师里成立了专门的数据采集分队,全程跟随考核,运用多种末端数据采集手段,对作战指挥数据、主战装备性能数据、通信装备实际效能数据等,进行实时采集,获取了各类基础数据近5000组。
“以前讲评部队战斗力都是粗略的定性评估,现在不同了!”师领导告诉记者,“不仅各营考核所得分数一目了然,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分析,更能直戳各分队战斗力‘软肋’!”
部队战斗力底数的精确化评估终于成为现实!去年的这次“打仗式考核”,也直接推动了全师今年上半年训练效益的提升。
据了解,今年底,该师还将把“建制营作战能力考核评估”升级为“作战单元能力考核评估”,由团机关带合成营展开全程式考核,更加贴近了实战。
【后记】
大漠长风呼啸,耳畔铁甲轰鸣。
2012年盛夏,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习在某训练基地打响。面对某装甲旅发起的凌厉攻势,担当蓝方的该师某团,依托一体化指挥网络,组织各兵种分队快速协同,打出一连串漂亮的“组合拳”……
从2002年首支数字化合成营奔赴大漠精彩亮相,到2008年以6个“野狼行动”扬名军区内外,再到如今成为各路劲旅眼中“最难对付的蓝军”,10年间,30余场对抗演习鲜有败绩,既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成绩单,也是一幅“燕山铁骑”探索实战化训练的长长画卷。
这幅长卷,我们看得到卷头,却看不到卷尾。
本版照片由程建峰、李东现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