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智库:中国航母未来可能列装战鹰无人战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8日 12:05  世界报
资料图:美国海军X-47B舰载隐形无人机航母起飞想象图,这或许将是未来解放军学习的对象。 资料图:美国海军X-47B舰载隐形无人机航母起飞想象图,这或许将是未来解放军学习的对象。
资料图:战鹰无人攻击机 资料图:战鹰无人攻击机

  美军害怕中国无人机航母

  无人机将成为航母的主要武器

  郭懿芝

  《世界报》文章:据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近日报道,在“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过程中,经历过各种困难。中方曾想从俄罗斯进口拦阻索保证舰载机着舰,不料俄方却在可能来自美国的压力下拒绝出售,后来中国从瑞典成功采购了拦阻索,并利用西方技术研制出了国产电磁弹射器,用来替代蒸汽弹射器。如果这一消息可靠,国产电磁弹射器将会为中国航母带来质的飞跃,因为电磁弹射器是无人机登上航母的必要条件,美国就已经为下一代航母安装了电磁弹射器。随着电磁弹射器的出现,中国将进入无人机航母时代。

  航母迈向“电磁弹射”时代

  在过去的40年里,美国航空母舰一直沿用蒸汽动力弹射器对舰载飞机进行弹射助推。在目前最新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上安装的蒸汽动力弹射器,能够在每60秒内弹射一架飞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共配有4个弹射器,总体计算,平均每20秒弹射一架飞机。

  从美国海军的使用情况看,现在采用的蒸汽动力弹射器是非常可靠的。在使用期间,每一个弹射器的有效性平均为74%。在战时,保持4个弹射器中至少一个正常工作的可能性高达99.5%。蒸汽动力弹射器也被证明是非常安全的:最近的10年期间内,在弹射超过80万架飞机的记录中,只有仅仅30次出现失误的情况。而这30次失误中,只有一次导致一架飞机遭受损失。

  尽管蒸汽弹射器非常可靠和安全,但它还是存在不足。现在采用的蒸汽弹射器,被弹射的飞机最大重量不能超过7万磅。除了在弹射时飞机最大重量有限制之外,蒸汽动力弹射器在低能量水平下弹射也有不足。因此,更轻的飞机反而更难弹射。事实上,蒸汽动力弹射器还不能弹射当前美军使用的无人机。因为在弹射过程中,弹射器给飞机的推力经常发生变化,给机体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对于有人飞行器来说,这些压力会减弱。而对于无人飞行器来说,就将需要更牢固的机体机构。

  对于用途日益广泛的无人机来说,不能在航母上使用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由于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发展更轻便、更灵巧的武器被认为是更具威胁力的战争手段,也将会被大量采用。

  正是电磁弹射器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蒸汽动力弹射器的缺陷。这种技术会让弹射器产生电磁波,电磁波会移动弹射器的长度。飞机弹射器的往复轨道上附装一个电枢,这个电枢控制电磁波提供弹射所必需的动力和速度。这种技术系统同当前一些经常用到的现代化设施有些类似,特别是在一些城市运输系统中。

  电磁弹射装置与蒸汽弹射器相比,能提供更多变的动力操作。它的弹射比蒸汽弹射器能量更大,效率更高。通过在弹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加速度,忽略释放的能量水平,理论上,航母未来就可以弹射比现在更重或者更轻的飞机。因此,无人机成为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也将成为可能。

  考虑到无人机外形尺寸和重量上的缩小,“瓦良格”号航母完全能够搭载多达60架以上无人机,具备了在任何时间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同美国、欧洲及俄罗斯一样,中国也正在发展先进的无人战斗机。美国智库国际战略评估中心副主任理查德·费舍尔撰文称,在2008年珠海航展中,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公开了其“战鹰”亚音速前掠翼无人战斗机,该战机在大小及性能方面与其他国家所发展的无人战斗机都很相似,如欧洲的“神经元”无人战斗机、英国的“塔拉尼斯”无人战斗机、俄罗斯的“魔鬼鱼”无人战斗机以及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X-47B无人战斗机。到目前为止,只有X-47B型无人战斗机被设计用来参与航母行动,不过其他国家未来至少会考虑建造航母舰载无人战斗机,因为他们已经或者即将开始建造新的航母。

  中国军方的决策者们很可能非常了解美国及欧洲国家无人机和无人战斗机的发展情况,而且正在关注美国海军利用X-47B无人战斗机,以获得远程攻击及侦察能力。中国军事技术文献也指出,解放军已经开始考虑无人机的海上任务,如防御或支援反舰行动的火力打击,而这些任务也可以由舰载无人机来执行。

  理查德·费舍尔认为,在过去十年的时间里,中国无人机的设计及生产部门都获得了飞速了发展,他们设立了不少研究及发展机构,并为众多中国公司注入了新的设计力量,而且还研发了先进的小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先进的材料及卫星导航系统,先进的电光学装置、小型雷达及精密武器,并以此来推进一系列高性能的无人机及无人战斗机平台。中国对舰载机自动着陆技术的兴趣,加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可能都会为解放军海军舰载无人战斗机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合各种信息可以推测,中国的潜在舰载无人战斗机很可能会是由中国航空第一集团公司发展的“战鹰”无人战斗机。“战鹰”是一种亚音速前掠翼无人战斗机,进气口放在背部。从目前来看,在无人机上采用前掠翼技术还是前所未有的,包括航空国防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也没有公开亮相过采用前掠翼的无人机计划和模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关这款无人攻击机的文字说明中这样介绍说,“战鹰”是一款无人攻击机,主要执行压制/摧毁防空、纵深打击、高威胁区域战场侦察、目标打击等任务。

  除了采用前掠翼技术,“战鹰”无人攻击机还有一个吸引眼球特点就是,外形上酷似美军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因此可以看出,“战鹰”无人攻击机的隐身效果非常好。

  由于“战鹰”无人攻击机具备气动性能优异、外形设计隐形化这两大优势,一旦挂载了对地攻击武器后,将具备极强的杀伤能力。

  事实上,该型战机也可以被改装为直翼或后掠翼无人战斗机,它可以用来执行从初始攻击、空中加油、电子及雷达侦察到反潜等一系列任务。由于解放军在无人作战系统上投入了巨资,因此不难想象解放军可能会在这个十年之末或21世纪20年代初期部署具备航母舰载能力的无人战斗机。

  百架无人机同时扑向敌人

  如果电磁弹射器和舰载无人战机都具备了,无人机航母将会发挥怎样的威力呢?

  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的报告称,结合无人机的尺寸、空间和经济性,可以看出无人机非常有可能成为海军空中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X-47B型无人战斗机在航母上所占用的空间,要比现役F-18E“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如果实现机翼折叠,X-47B无人战斗机所占用的空间还会进一步缩小。X-47B不仅在水平横截面上更小了,在垂直截面上也比F-18E“超级大黄蜂”舰载战斗机缩小了。

  如果无人机的重量缩减能够赶上其所占空间的缩减,甚至可以在“瓦良格”号航母飞行甲板上或机库中采用多个柱状设施,来堆放直升机或固定翼无人机。如此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舰载无人机的总量,从而提高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和打击能力。

  作为一艘“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瓦良格”号航母目前最多能够搭载总数为41架的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如果考虑到无人机外形尺寸和重量上的缩小,“瓦良格”号航母完全能够搭载多达60架以上无人机,具备了在任何时间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对无人机来说,飞行时间和飞行距离也存在多种变化。当评估无人机的效能时,成本考虑肯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架F-18型“大黄蜂”战斗机的售价在5500万美元左右,而一架较先进的无人机则比前者要便宜多了。因此,潜在的成本节约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一艘全部使用无人机作为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将整合上面所有优势于一身。即使中国可能将无人机舰载机和有人驾驶舰载机同时作为候选方案,仍会令解放军海军在“全部使用无人舰载机、全部使用有人驾驶舰载机和无人有人舰载机同时混编”的方案下拥有多种选择。虽然,外界目前还没有发现标志着这些方案的直接证据,但是具备打击能力的舰载无人机的来临,将是舰载航空方面和解放军海军能力上富有战略意义的革命性事件。无人机技术可以令中国的武器研发者实现一次巨大的跨越,从当前技术直接进入未来武器技术领域。

  不过,在“瓦良格”号航母搭载着全副武装的舰载无人机出现在海平面上之前,还将需要克服一些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难题。

  第一,解放军需要在自己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能力方面取得更大的提高。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舰载无人机,其武器、备用部件和后勤将需要进入全面生产状态,但目前似乎还看不到这种无人机的大批量制造已经进行。第三,“瓦良格”号航母如果搭载无人舰载机,各种不同的驾驶员、甲板乘员和支持系统都需要创建和训练。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也是有人驾驶舰载机部队需要解决的。

  在战略上,一艘中国的无人机航空母舰可以为传统的海上战争提供一个新的手段。如果中国看待航空母舰的方式与更传统的“美国方式”截然不同,解放军海军并不在意成本也不担心风险,同时更加重视数量而不是质量,一艘无人机航空母舰将会成为一个可行的不对称作战设施。不难想象,一个拥有数十架或者上百架舰载无人机的“蜂巢”凶猛地同时扑向多个目标,那将是怎样惊天动地的场景。

  迄今为止,还没有最终的证据表明“瓦良格”号航母将被改造成一艘无人机航空母舰。不过,将舰载无人机技术和技巧结合到一艘具备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上,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会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海军能力。未来,一艘普通航母(搭载有人驾驶舰载战斗机)部署解放军海军,美国海军并不会将其列为重要威胁,但如果是一艘无人机航空母舰,那么,美国海军将会变得高度警惕。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