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华尔街日报》5月14日刊文称,中国需要更多的战机,来应对南海冲突和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所带来的压力。然而,中国战机的软肋在发动机。历史上,中国一直依靠俄罗斯提供高性能军用发动机。但当前,中国正在努力掌握量产发动机的能力。
文章对中国国内发动机研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中国未能量产国产发动机,是中国军用航空部门的“阿喀琉斯之踵”。尽管,中国在研制发动机方面有了重大进展,但它仍然面临着标准化和缺乏熟练技工的问题。此外,中国还不能生产高质量风扇叶片。《解放军报》最近刊登的一篇文章援引俄罗斯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能够仿制AL-31发动机的绝大多数部件;但仍然需要从俄罗斯进口风扇叶片,这可能会减缓歼-15和歼-20等新一代战术飞机的研制。
作者认为,体制障碍、标准化和一体化是中国发动机研制所面临的最大障碍。中国发动机生产部门分散在沈阳、西安和安顺(贵州),更多地是引发了微观的竞争,并未促进发动机研制的良性竞争。从西方标准来看,中国发动机生产的从业人员也非常少。解放军各发动机使用部队间缺乏合作与协调,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可能会导致这些发动机生产厂家做同样的工作,导致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资源的分散,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发的效率。标准化和一体化对发动机研制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六西格玛和全面智联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没有成熟的零部件和系统设计与组装能力,没有如实报告问题的组织文化;中国将不可能生产出高性能的发动机,发动机的生产不允许出现错误。
文章指出,中国解决发动机量产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中国的发动机制造能力能够达到美国20年前的水平;那么它就能为新一代的战机配备国产发动机。俄罗斯不愿意向中国出售为歼-20配备的大推力发动机,如果中国能够解决发动机问题,歼-20就可以与F-22和T-50比肩而立。但目前,中国仍在完善WS-10“太行”发动机的生产质量;而且2011年7月又从俄罗斯订购了123台AL-31发动机。这均表明,中国的发动机仍严重依赖进口,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斯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