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全球化》杂志9月17日文章,原题:破解中国的“珍珠链”战略
西方世界陷入债务危机之际,中国军力上升的威胁似乎与日俱增。但种种说法中至少有一种——所谓的“珍珠链”战略,是昏了头的想象。
许多人担心,中国在南亚沿海国家修建的港口名义上用于贸易,将来会被升级为永久性海军基地,从而令北京能威胁印度的安全,危及全球航道并动摇美国的地区霸主地位。这种评估纯属严重夸大。关键是,目前并没证据显示中国海军参与此类港口及中国秘密建造“监听站”等。相反,“珍珠链”更像北京所称的:是常规货运码头,目的是连接中国西部内陆与印度洋的海上贸易航线。
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港口不具战略价值。中国可将波斯湾的石油通过南亚港口及陆上管道输入国内,从而减少对马六甲海峡航道的依赖。但即便中国领导人有意将这些“珍珠”军事化,其可行性也有问题。
从外交上讲,北京难以说服南亚国家接纳解放军海军,让他们相信这符合其最佳利益。印度洋沿岸国家是印度-太平洋“大博弈”中的“摇摆玩家”。对他们来说,得益最多的是回旋于北京、新德里和华盛顿之间,而非跟三方中的某一方结盟。不论中国给什么甜头,都很难想象任何南亚国家会为了解放军基地和北京的政治支持而牺牲这种地缘政治弹性。
此外,打造“珍珠链”将面临实际障碍。将商用码头改造为驻防基地,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后勤和战略专业技能。解放军在兵力投送、联合作战或先进情报侦察等领域毫无经验。因此,即便中国在这些国家建立海军基地,由于这些基地孤立无援,中国海军几乎不可能抵御来自美国或印度对手的巡航导弹攻击或空袭。既然这样,中国为何会向战时毫无用处的南亚港口投入数以亿计资金?
许多人认为,答案在于北京建基地的野心主要是防御性的———目标是部署可挑战对手的海军资产,弥补海上航道的脆弱性。可就连这个有限的目标中国都不太可能实现。印度洋的力量对比显然有利于华盛顿和新德里,北京左右国际海道的能力远远不及。中国今后的能源需求肯定有增无减。不管今后北京可能开发什么海军设施,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愿意削弱印度洋的海上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