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阿联酋《海湾时报》9月18日报道,与以往相比,随着当今美国等西方世界国家纷纷陷入债务危机,中国军事力量崛起呈现出更大的威胁性。最近,飞速崛起的亚洲巨人——中国推出了第一艘航母,而此举只会增加该地区国家对中国军事威胁的忧虑。但更深入的剖析显示,中国称其军事力量的一个组成方面,即所谓进行远程海军装备建设的“珍珠链”战略,更多的是一种狂热的想象,而并不会造成一种实际的军事威胁。
文章称,在一份2005年的美国国防咨询公司——博思艾伦的报告中,这种说法被广泛用于解释中国在南亚沿海地区修建海军基地和军事情报站计划的主要目的。而笃信这种有争议观点的人士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不断尝试拉近与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外交关系。中国已经签发了针对该地区首都城市的数百万美元经济援助、贸易往来和军备输出,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斯里兰卡(汉班托塔和科伦坡)、孟加拉国(吉大港)和缅甸(实兑和皎漂)投资兴建了商业港口。纵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正在进行的海军现代化工程,许多人担心这些贸易港口终有一天将会升级为永久性海军基地。在最坏的情况下,令人担心的是这些海军基地更有利于北京方面威胁印度的安全和国际航线,并且将对本地区内美国海军霸主地位造成挑战。
虽然,这些评估是大大夸大了实际情况;但还是有很多质疑中国“珍珠链战略”的理由。然而关键的是,现在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港口的建设与中国“珍珠链”战略有联系。相反,中国“珍珠链”战略的实际情况与北京方面的说法是一致的:在这些地区为西部内陆省份修建常规的海洋运输基础设施,以开辟印度洋海上贸易路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港口缺乏战略价值。中国战略原油油轮可利用这些南亚港口,及通往中国的陆上管道卸载来自波斯湾的石油;而无需一路航行到东亚水域。北京担心中国的油轮会被已部署在马六甲海峡的美国海军封锁,这些前期准备将减少中国对这不稳定“瓶颈”航线的依赖。中国每年进口石油80%依靠这条供给线,它以能源安全为名修建这些基础设施,体现出了中国的灵活性。
报道称,尽管中国考虑过将这些“珍珠”军事化,但这个计划遇到了一系列关于可行性方面的质疑。在外交方面,虽然港口托管计划最符合中国利益;但北京方面将很难与南亚各方达成一致。印度洋沿岸各国家就像是在新兴印度-太平洋“大博弈”之中“荡秋千的运动员”,它们与北京、新德里和华盛顿三者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其目的是不断从中牟利。事实上,科伦坡、达卡、伊斯兰堡和仰光都已充分享受到从亚洲对立大国之间获取的经济和军事利益,而这些大国往往会为实现自己国家的目的进行战略投资。不管中国会提供什么样的甜头,难以想象所有南亚政权会因为北京政治上的友好行为而破坏其地缘政治灵活性。然而,有些国家,特别是巴基斯坦可能向中国海军军舰提供停泊权;但这些举动也不会达到向中国提供主权性海外基地的程度。
中国建立一个“珍珠链”将会面临许多实际障碍,将商业港口改造成前沿防御基地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后勤和战略专家。尽管这个计划已经逐渐酝酿成熟,但这个任务至少需要中国十年的技术能力;并且这一计划缺乏兵力投放、联合行动、复杂的情报搜集、监控和侦查经验。这些远方基地靠自身防空力量、扫雷设备和弹药储存进行防御是难以为继的,并且其不灵活的指挥结构很可能成为一种障碍。因此,这个计划很难使孤立的海军基地抵御来自美国或潜在对手印度巡航导弹和空中力量的攻击。但是,这种情况似乎不可能发生;这些猜测人士仍然在探讨问题的实质:为什么中国会在南亚投资数十亿修建战时无用的基地?
文章称,饱受争议的答案是,北京修建基地的“雄心”带有很大的防御性质,旨在通过部署海军力量威胁对手航线,以抵消中国海路漏洞。一些中国的战略家敏锐的意识到,为了解除印度和美国军队对中国印度洋-太平洋能源供给线的威胁,保护中国海外经济利益,修建海外军事基地是一种重要手段。这些前线基地能够允许中国军舰对印度和美国船只使用一些“针锋相对”的强制力,北京保守的目标将会是建立有限的海上力量威慑,而不是通过驻扎海军来进行大力量对峙。
然而,中国的这一有限目的还是不太可能达到。当前,印度洋上的力量平衡倾向于华盛顿和新德里,北京对国际航线的影响力处于严重劣势。无论未来中国海军力量如何发展,很难设想它会主动破坏印度洋的海上安全。中国注定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能源需求,迫使其获取新资源、新贸易路线和新的防卫技术。对海上能源供应的依赖性可能会灌输给中国一种期望海洋长期稳定的思想,就像美国、印度和其他海上力量国家一样。中国的“珍珠链战略神话”将继续困扰美国和印度的分析家,需要着重重申的是:所有印度洋-太平洋国家都需要自由的印度洋海洋贸易。亚洲最大的难题不是为可能爆发的冲突做驻扎海军的准备,而是为建立地区正常秩序化解海上的紧张态势。(斯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