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称中国发展反介入战略在西太平洋对抗美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3日 14:54  世界报
资料图:2009年国庆阅兵中出现的东风-21导弹 资料图:2009年国庆阅兵中出现的东风-21导弹

  中美“西太博弈”暗箭齐发

  本报专稿 王正阳

  美国人忧心忡忡

  2011年是个让中国人惊奇不断的一年,也是让美国人吃惊不断的一年:中国每件军事利器都会成为西方媒体的重头报道内容。侦察卫星技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7月,西方媒体大肆报道说,中国间谍卫星计划在过去18个月取得的成就使其能够对相同的移动目标(比如美国航母)进行每天多达6小时的监视。当月,中国发射一架先进的新型通讯无人机,与此同时,关于中国反舰弹道导弹计划的信息也被不断披露和猜测。

  这让美国浮想联翩。随着中国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会不会被“挤出”西太平洋?这个美国早已提出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引人注目。“很明显,中国正在寻求‘反介入’战略,试图将美国挤出西太平洋”,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决策部主席琼·约翰逊·弗里斯说,“作为该战略的一部分,他们必须能够‘看到’正在发生什么情况,中国版‘天眼’计划所取得的成就将使他们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对中国卫星侦察与实时监控能力的集中关注源自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一份分析报告的部分内容,该报告的全部内容将在今年10月公布。在这部分内容中,该华盛顿智库得出结论称,解放军从太空监视移动目标的能力在过去10年中取得革命性进展。

  “大约10年前,解放军几乎没有实时监控能力,从零基础到今天,解放军用于实时作战的太空监测能力可能与美国相当,”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问题研究员埃里克·哈哥特与马修·德宁在报告中说。

  路透社表示,“这导致的最直接、最让人不安的战略应用就是,对可以打击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反舰弹道导弹在目标锁定和追踪能力上的支持……由于有太空作为支撑,中国将可以拓宽其运用军事力量的半径,且不必放弃其不建造海外军事基地的政策立场。”

  有分析认为,萦绕在解放军心头的美国舰队阴影可能是促使中国大力发展侦察系统的动力,比如,1996年,在台海两岸关系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尼米兹号与小鹰号航母战斗群驶进台湾海峡。这种对中国主权赤裸裸的冒犯和侮辱被视为既是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东亚地区秩序形成过程中的转折点。

  “‘反介入’战略就是其表现之一”,香港《亚洲时报》说,该战略的目的在于,当在冲突中出现类似1996年的场景时,解放军能迅速反应,致残美国在区域中的基础设施,从而阻止其优势后继军力进入。通过制造这种印象,中国让美国及其盟国相信,即使中美军事力量相差悬殊,但美国的“介入”必将付出美国人难以承受的代价。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在7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会见时提到了“反介入”战略。在北京的会见中,马伦说:“在过去10年里,中国在技术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步……这些也确实集中在‘反介入’上。”

  通过铸造强大的侦察和打击能力,采用新的政治和心理战手法,中国将能把美国在亚洲的立足点一个个“拔掉”。

  中国“天眼”罩住西太平洋

  在为美国空军所做的名为《深入龙潭:中国的反介入战略及其对美国的意义》的研究报告中,美国智库兰德公司认为,对诸如航母等移动目标的监视,是“反介入”战略的一个方面。报告称,解放军将越来越专注于限制或者干扰美国在远离美国本土的战区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对航母的攻击……将阻止海军航空力量在战区内作战,或迫使航母撤出战区并停泊在更远的驻扎地,从而限制舰载机的作战能力”,报告还指出,中国可能还会采纳“政治反介入”战略,借以对美军在太平洋驻在国施加外交压力,在美国与驻在国之间制造矛盾。

  虽然美国媒体将关注点放在中国“天眼”上,但有分析指出,中国新型隐形战斗机、航母及无人侦察机都是“反介入”战略中地表通讯的重要连接点,反舰弹道导弹系统则是打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7月,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事图片中心”发布关于中国无人机的图片,并配文“银鹰刺穿‘电磁迷雾’——海军首次运用无人机进行战场远程通信支援演练目击”。“银鹰”是解放军使用的双尾无人机。据有军方背景的网站透露,在地面控制员通过鼠标和键盘的操纵下,无人机可以连续飞行3小时。一旦进入作战区域,该无人机能在3000米高空以134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巡航。英国《国际航空》杂志称,“在执行任务期间,它不仅能进行通讯干扰,还扮演着作战的中国部队的通讯网节点的角色,在作战部队间进行‘大量数据’传输。当敌人电子侦察机接近,地面控制站可以立刻启动‘反侦察部署预案’,下调无人机高度、关闭雷达实施无线电静默,从而躲避敌方侦察。”

  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7月证实,被称作“航母杀手”的东风-21D反舰导弹正在开发中。此前,中国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报道称,东风-21D导弹射程达2700公里,远远超过美国海军情报处去年1500公里的估计。

  美国China SignPost.com网站创建人盖布·柯林斯称,归结起来,中国在卫星、无人机、导弹方面的最新进展对其“反介入”战略意义重大。中国在空中“情报、监视、侦察”构架上所做的工作十分重要,这将有助于提高解放军的超视距锁定和武器制导能力。

  中国军方目前的精力大部分集中在最近才初具作战能力的东风-21D导弹上。最近中国又将一枚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加速组建一支侦察卫星集群,在过去4年,至少有12枚携带有先进光电与合成孔径雷达的遥感卫星被发射升空。

  一个个“拔掉”美国据点

  中国正在构建的网络似乎验证了《深入龙潭》所描述的战略。但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问题研究员哈格特表示,美国对“反介入”战略的关注存在几个问题,尤其是一个西方脑袋想出的理论如何“解析”中国军事思维。“不要忘了‘反介入’战略并不是个中文术语,也不是中国人首先借用来描述其在西太平洋战略的(词汇)。如果有人想在西方语境下审视该战略的真正含义,那就会有许多问题,”哈格特说。

  “中国人对其海军现代化的表述是‘积极防御’,这是个十分模糊的词语。我想中国并不喜欢‘反介入’这个术语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概念隐含了将美国(或其他势力)排除出预定区域的意图和手段,包括使用一些水面、水下舰艇、导弹或基地。不过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将‘反介入’战略描述成对特定威胁和挑战的应激反应,比如对台湾事态的干涉。”

  “到底什么样的情况将触发‘反介入’并不明确。仅仅是对台湾事态的干涉吗?或者说某些南海争端是否够份量?如果这只是针对台湾事态,那么中国究竟会怎样应对?如果美国航母在日本宙斯盾驱逐舰护卫下驶入台湾海峡,或者说日本提供了卫星网络支持,那么会否针对日本或者其他协助美国军舰的国家进行‘反介入’阻吓?这就是‘反介入’让人困惑之处,而核武器这种目的明确的‘简单阻吓’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此外,哈格特还表示,美国媒体的报道漏掉了他们对中美侦察卫星能力对比的几个重要说明:“我们虽指出中国在西太平洋上观察静止目标方面有接近美国的潜力,但中国仍缺乏信号设施(比如电子情报),这是从全球范围来说,更大的战场感知能力”。

  “我们的意思不是说,中国在全面战场感知能力上正在赶上美国,更不要说在全球层面上,但在中国主要关注的某一划定区域里(西太平洋),其监控能力在过去几年取得较大进展。”

  有分析指出,美国媒体或许会夸大中国的技术进步,那么,对中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再审视会为观察美国制造的“反介入”战略提供对照物。相较于做好反击准备,解放军更加倾向“积极防御”战略并逐渐依赖“太空威慑”。通过铸造强大的侦察和打击能力,采用新的政治和心理战手法,中国将能把美国在亚洲的立足点一个个“拔掉”。

  在一份提交给美国国会“中美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中,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迪安·陈表示,解放军军事战略的演进基于对西方三种战争形式的慎重观察: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其中,心理战被证明对于太空作战最为重要。“这种层次的心理战不仅针对敌人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人,而且针对更广泛的人群。解放军对于太空威慑发挥作用的描述与心理战的定义是一致的。

  不过,《亚洲时报》表示,虽然“三种战争形势”与五角大楼“反介入”战略相得益彰,但削弱美国太空地位的“太空威慑”与政治手段似乎在中国变成太平洋崛起大国之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如有些中国军事专家所说的,发展威慑力量,保持稳定的必要性在太空时代仍然有效。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反介入 美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