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中国减少了更大型水面战舰的数量,选择了单舰能力更强的平台。例如,052C型驱逐舰为其HQ-9防空导弹装备了相控阵雷达。据称,该导弹能够比肩“爱国者”导弹早期型号,并具有有限的反弹道导弹能力。类似的,054A型护卫舰装备了HQ-16防空导弹系统,该系统比中国海军之前的防空系统更有效。尽管,这些新战舰不能一对一替换中国过时的水面战舰;解放军海军水面的整体实力仍在稳步增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解放军每级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只造了几艘(典型的是两艘到四艘之间)。中国很可能把新型军舰作为测试不同武器和电子设备的机会,也把它作为改善栖息能力的机会;直到他们得到最优的设计才会进行大规模建造。
相比之下,解放军海军一直维持大规模的潜艇部队,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自2000年以来,解放军海军已经连续部署了50到60艘柴电潜艇。这些新型潜艇包括从俄罗斯购买的12艘“基洛”级潜艇,以及国内设计制造的“宋”级和“元”级潜艇。据称,这些潜艇都能发射鱼雷和巡航导弹;中国还研发了装备AIP系统的“元”级潜艇的改进型。
此外,解放军海军还增加了海上空中打击能力。在更多现代版轰-6双发轰炸机服役的同时,解放军海军引入了多种作战飞机,其中包括JH-7“飞豹”和苏-30,前者能够携带两到四枚YJ-82反舰巡航导弹。这使得在中国近海,解放军海航部队拥有强大火力。
解放军还致力于改善舰队训练;2010年《国防白皮书》表示,要加快大型支援舰的建造。该报告还详细指出,海军正在探索新的支持长期海上任务的后勤保障方法。
在现代化的其它方面,解放军在升级武器的同时,还在改善其作战理论和训练,这包括更加注重联合作战,把电子战融入到训练之中。这些改进表明,解放军空军,太空和网络作战,甚至二炮部队都会支持解放军海航部队的打击。以东风-21D为中心的反舰弹道导弹部队应被看做中国实施联合作战控制海洋的一部分,这对解放军空军和海航部队、水面部队和水下部队做了很好的补充。
战略方向的改变
自冷战结束以来,解放军集中于冲突最可能发生区域的主要战略方向也经历了转移。随着苏联的解体,前苏联太平洋舰队不再是解放军海军高层的担忧。相反,主要担心转变为台湾试图独立的可能。因此,主要战略方向由北转东。上世纪九十年代,隶属南京军区的东海舰队成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现在,负责南海的南海舰队似乎正在获得资源;这表明,其主要战略方向正向南和东转移。然而,东海舰队仍然获得了很好的资金投入,北海舰队也正在进行现代化。
就这点而言,解放军海军的战略方向很可能不再集中于特定突发事件(如台湾或南中国海);相反,它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确保中国沿岸到“第一岛链”(第一岛链起自日本本岛,沿琉球群岛/冲绳群岛,通过台湾和菲律宾,延伸至马六甲海峡)的海域。这个以能力为中心的规划转移与江泽民提出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与胡锦涛制定的解放军“新的历史任务”相一致。
中国2010年《国防白皮书》支持这个观点,因为它前所未有的对海军建设和解放军海军任务进行了详细介绍。除了利用弹道导弹核潜艇维持战略震慑之外,2010年《国防白皮书》还提到中国海军也应该能够进行远海作战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另一个证明解放军海军关注全球能力,而非特定突发事件的证据是:中国获得航母的决定。一些西方分析专家常常对此表示怀疑,进行讥讽。如果“施琅”号今年下水,解放军海军影响范围将超出陆基海航力量能够到达的距离。如果解放军海军想成为蓝水海军,这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中国未来的方向
随着解放军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一些人认为世界正处于海军军备竞赛的边缘;就像十九世纪之交,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竞赛;或者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竞赛一样。双方以战舰和航母为中心,建造了力量相若的舰队,并集中于各自战线间的决定性“舰队行动”。
然而,中国海军的发展并不符合此种类型。首先,解放军目前并不对美国海上统治构成挑战。获得一艘航母,本身并不会使中国的海军力量达到美国的水平。即使“施琅”号航母下水,它还要进行海试和试航;该航母要想能够进行正常活动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此外,中国还需要花费时间训练能够从滑跃式甲板起飞的飞行员;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支援舰,包括护卫和补给军舰。这些是使航母战斗群能够发挥能力的复杂“芭蕾”,而这样的“舞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
同样重要的是,解放军海军不同于美国海军。中国一直在大量建造导弹快艇和潜艇,但只建造了少量水面战斗舰。目前,解放军海军似乎难以执行长时间大面积海域控制任务。大量潜艇和导弹快艇,加上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和反舰巡航导弹表明,解放军可能在寻求海上不对称战略: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这或许是解放军海军在保持美国远离“第一岛链”内海岸和海域的优先考虑方法。然而,中国并不打算在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海域挑战美国的统治。
当前,解放军的制约并不妨碍它最终成为主要海洋大国,也不意味着它不准备建造大规模海军。事实上,即使在“施琅”号下水之前,解放军海军即将加入主要海洋力量行列也是很明了的事。这不仅仅是主要海军军舰数量,也体现在它能承担的任务上。解放军海军的活动范围已经远离其海岸,亚丁湾打击海盗任务优化了中国进行长期海上活动能力的增长。中国还在建造医疗船,以便在和平时期进行海上力量投送。
另外,中国海军如果能够控制“第一岛链”内的海域,它也不必是防御性的。能够控制“第一岛链”内的海上通道使中国能够威胁日韩等国家,这些国家的生存也对海洋有很深的依赖。中国海军能够控制“第一岛链”内的海域将可制服东南亚小国,也对台湾构成威胁。
更不确定的是,中国海军是否能最终赶上美国海军。或许,两个国家海军最重要的差异在于中国分析专家和高层的大陆国家的海洋视野能达到何种程度。中国现在认为,海洋不仅仅是国际商业和军事部署的高速公路,也是一个国家边境线和领土的延伸。例如,中国对海域主权的担忧类似于对领土完整的担忧。中国的海洋发展报告详细指出,海洋是一个国家的蓝色国土,强调海洋和陆地拥有相同的战略价值。类似的,中国对控制第一岛链内海域的担忧反映了海洋控制的静态视角;这类似于建立陆地前线。地面部队继续主导中国军事,这或许会影响解放军本身和解放军的思维。
地理现实是另一个影响中国海军未来发展的考量,“第一岛链”代表了一个防护盾牌和阻碍:只要岛链在敌对国家的手中,中国海军和海上商业活动就会发现,在冲突时期到达公海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军事上讲,这个困难会限制解放军海军投送力量的能力;从经济上讲,它可能会扰乱中国的经济。反过来讲,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岛屿在中国的控制之下,北京会发现阻止敌人到达中国沿岸城市(中国的经济中心)将非常容易。此外,中国的海军和空军将能渗透到太平洋中部;这不仅能影响敌人的海军部队,还可能会对敌人的海上交通线造成灾难。
然而,即使北京能够确保对“第一岛链”的控制或者至少控制一部分,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将仍不能自动得到安全保障。如果,中国要实现其包括维护国家海上利益在内的“新的历史任务”;它将不得不把保护范围扩展到整个海上交通线。海上通道可能在公海受到威胁,在接近目的地时也容易受到威胁;在整个交通线上都可能遭到封锁。因此,中国控制“第一岛链”的能力只是实现海上安全的第一步,而非最终解决方法。
简言之,如果中国想保护自己的海上利益,就必须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海洋环境中执行任务。一种是“第一岛链”以内的近海;如果只是把对经济中心的威胁降到最低,中国战略家们认为,中国需要控制这些海域。这洋的控制需要通过使用潜艇、导弹快艇、战机、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实现。
另一环境是中国近海以外的全球航道网络;这可能需要一整套全面的能力,不仅包括增加海军战舰的数量,还包括力量投送,维持全球侦查和通信,以及提供后勤保障的能力。这些全球航道将成为中国的“梦魇”,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长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