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俄称歼-20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航空进步不容质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2日 10:29  环球网
文章称中国歼20战机完全自主研制 文章称中国歼20战机完全自主研制

  据俄罗斯《军工信使》周刊6月1日报道,十年前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是俄武器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正是这种伙伴关系帮助中国军队在最近20年来完成了可与上世纪50年代相提并论的飞跃,其中一些现实成果备受关注,特别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0、FC-1和歼-20现代化战机。

  中俄恢复军事技术合作及其随后的迅猛增长与两个关键的历史因素密切相关。一是上世纪80-90年代之交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二是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急需军品进口的来源,而这只有苏联及随后的俄罗斯能够做到。另外,中国军队直到80年代末配备的主要武器装备仍是苏制产品,要么是苏联40-50年代装备的直接复制品,要么是在苏联产品基础上改进的变动不大的产品。在60年代初两国关系实际上破裂之后,中国必需的现代化装备和武器只能通过从苏联采购武器的第三国处获得,之后继续研究和仿制苏联样品。中国在与俄罗斯的第二轮军事技术合作中,和40年前一样,非常重视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苏联和俄罗斯供应的现代化武器只装备最为重要的军兵种部队;积极研究和仿制关键装备、系统和发动机样品以便在本国批量生产;通过与苏俄相关专业科研和教育机构合作发展本国研发设计队伍。

  最近20年来中俄所有武器装备领域的往来都是遵循上述逻辑,尽管俄方在进入21世纪之前实际上很难发现中方这种系统性的方法的立场。它曾在上世纪50年代客观存在,当向苏联向中国大量提供现代化武器装备时,严格限制自己的盟国获得当时最为关键的技术,这种限制,再加上60年代中国内部大动乱,成为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在苏联停止援助后迅速减缓的原因。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准备重走旧路。

  对中国来说,航空领域的形势最为严峻。在90年代初中国空军主要装备的还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装备,即分别类似苏联米格-17和米格-19的歼-5、歼-6,构成了中国前线航空兵的基础。而且歼-6的量产直到80年代初才结束,比苏联同类产品整整晚了20年。此间中国还在生产米格-21的仿制品歼-7,并且向国外市场推销。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战斗机是歼-8,它也是米格-21的纵深发展改型,只是比米格-21更重更大,但是空中机动性能不足。攻击机群同样落后,强-5是在米格-19基础上研制而成的,轰-5和轰-6则分别以伊尔-28和图-16轰炸机为基础。俄著名军事专家马基延科指出,除了装备严重落后之外,当时中国空军的另外一个重要缺陷是没有任何实战使用经验,无论是在战术,还是在战略层面上,而且飞行人员培训不理想,基础设施落后,指挥水平低。无论是朝鲜战争,还是越南战争,中国空军都没有积极参加。中国空军和整个中国军队一样,战斗实力不强,战备水平不高。

  俄刊称,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中国计划依靠两个重大项目:一是采购俄重型歼击机苏-27及随后许可生产;二是研发国产轻型歼击机。当然,第二项任务中国也无法完全自力更生完成。1992年和1996年中国从俄罗斯得到两批共36架单座型苏-27SK和12架双座型苏-27UBK飞机。1996年底签署了在中国许可生产苏-27的合同,规定在沈阳生产200架飞机,中国空军当时拟定的代号是歼-11。在掌握了许可生产技术之后,中国设计师开始尝试仿制苏-27及其主要部件,并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始在不使用俄制机械部件的情况下制造歼-11。到了90年代后期,首先用于夺取制空权的基础型苏-27飞机已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空军的需要,中国需要既能打击空中目标也能轰炸地面目标的多用途战机。1999年8月中俄签署了40架苏-30MKK多用途战机供应合同,与此前的苏-27SK不同,新型苏-30MKK既能使用当时最新的RVV-AE空空导弹,还能携带各种空对面制导武器。2001年两国签署另外一项供应43架苏-30MKK的合同,之后中国又追购了24架苏-30MK2。如今苏-30已成为中国空军战斗力的基础。当然,中国得到的苏-30装配的是相对落后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没有推力矢量发动机,在性能上明显落后于俄罗斯向印度出口的苏-30MKI改型。俄方此举主要是对中方进行适当的限制,不愿向中方转让最新军事技术。

  在掌握苏-30和组织生产歼-11的同时,中国还在继续研发国产战机,有三种产品特别值得一提,歼-10和 FC-1“枭龙”/JF-17“雷电”,长时间保密的第5代歼击机歼-20则完全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而成的,没有依靠国外任何一款具体的机型,尽管受到了国外产品的显著影响,但仍是中国自主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的重大成果。歼-10和FC-1虽有现成平台,但是如果没有外国的技术帮助,中国仍旧然无法完全独立地研制成功。当然,没必要指出参与这些飞机研制的俄罗斯研究所和科学生产综合体的具体名称,航空专家和爱好者都很清楚。问题在于,这种合作对俄罗斯来说是否值当?必须指出,把所有过错都推到有关科研组织上显然不公平,也没有意义。当年在国家经济困难无法拨款资助的条件下,相关科研所和设计局领导人千方百计寻找救星维持生存不是他们的错,当时在许多情况下正是中国慷慨解囊,伸出了援助之手。俄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调试中国产品是本就相当保密的中俄军事技术合作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一页,这种伙伴关系的具体细节至今不明,不过其严重后果今天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制造、试验和投产的两种歼击机已经能够在外部市场上与俄罗斯产品直接竞争,一是物美价廉、简单可靠的FC-1战机与俄罗斯米格-21纵深改进型号和早期型号的米格-29竞争,二是更复杂、更重、更先进的歼-10则在抢夺改进型米格-29、部分米格-35和苏-27的市场份额。

  俄刊称,歼-11也是中国在缺少俄罗斯的帮助下无法顺利研制出来的。当年俄罗斯在向中国供应两批苏-27及协助安排许可生产时,相当严格地保守相关技术机密。中国还是成功研制出了国产歼-11飞机,尽管专家们认为它的性能至今无法达到原型机的水平,主要问题出在中国生产的发动机和机身整体寿命及机电设备性能上。即便如此,歼-11和歼-10还是大幅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实力,替换了明显老化的歼-7和歼-8,不可能不引起外部市场的兴趣,最有可能的采购国是相对来讲并不富裕却急需现代化航空装备的非洲和拉美国家。

  俄刊称,中国仿制俄罗斯飞机的另外一个典型是歼-15舰载歼击机。早在90年代末,中方曾希望俄方供应50架苏-33舰载机,但在谈判过程中采购数量锐减至2架,俄方担心技术泄露随即停止谈判。2005年(也有消息说是2001年),中国从乌克兰得到了苏-33原型机之一的T-10K。2010年6月初中国完成了首架新型舰载歼击机样品机的制造任务,如此迟缓主要是因为中国在仿制时遇到了与舰载机折叠翼功能技术有关的难题。但是中国一些媒体援引中方研制单位代表的话强调,歼-15并不是苏-33的仿制品,因为苏-33配备的航电、雷达和导弹都已老化,已不符合现代舰载机的要求。2010年7月歼-15飞行试验的视频开始在网上出现。中国媒体披露,歼-15早在2009年8月31日就已成功首飞。今年4月25日中国论坛上出现歼-15的首批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到歼-15使用折叠翼,尾梁截短,起落架加固。据悉,歼-15的试验还将持续几年时间,预计将在2015年后装备部队。

  俄刊称,毫无疑问,中国航空工业更大的突破是成功研制出了第5代歼击机歼-20,它已于今年1月份成功首飞。当时网上传出了许多照片。国外航空专家们急于寻找歼-20的原型,结果发现,它既不是单纯、直接的仿制品,也不是以外国类似产品为基础的创造性重大改进产品,可能是中国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新飞机。当然,歼-20也充分借鉴了国外类似产品的先进技术方案,在一些方面与美国F-22、F-35和俄罗斯米格-1.44非常相似,比如在座舱盖和机首方面和F-22类似,在发动机进气道位置及其结构方面与F-22和F-35相像,而在另外一些方面酷似米格-1.44。

  总之,过去20年中国在航空装备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不容质疑的显著进步,主要装备水平已从第1、2代战机成功跨越到了第4代、第4代+战机,而且还制造出了第5代战机原型机。但是要说中国航空工业已稳步发展且前景光明还为时尚早。历史经验证明,即便在某种武器系统方面仿制和量产能力较强,暂时没有任何大的问题,但是很少有值得夸耀的更深一步的发展,而且再过20到30年后中国可能会再次被迫缩小与外国的差距,需要外部帮助。比如,中国还在仿制苏-27使用的AL-31F发动机,而主要竞争对手俄罗斯和美国已经开始研发新一代发动机。而且,作为AL-31F的仿制品,中国WS-10的性能参数尚未达到期望的水平。虽然时有传闻称中国可能采购俄罗斯新型发动机,但是对俄方来说,在今后10年内这种交易的吸引力绝对不会再像90年代一样。因此,中国第5代歼击机到底将会使用哪种发动机还是一个问题。(编译:书山)

(编辑:SN031)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歼20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