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4月24日消息: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在青岛举行声势浩大的海上大阅兵,庆祝中国海军组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如同今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大阅兵,此次海上阅兵意在展示中国军队的自豪感。展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成果,解放军海军的最先进战舰和战斗机在中外观摩人员一展雄姿。另有多国海军舰队和高级外国官员获邀现场观摩。
不少军事观察家指出,此次海上阅兵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的军事威慑观。大阅兵和邀请外宾观摩一直是解放军战略威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有人质疑中国的战略意图不够透明,但实际上解放军的多级威慑战略已经多次在大量军事报纸和杂志、官方刊物特别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教材中多次出现。其中《战略学》一书早在2001年即已出版,并在2005年就有了英文版。
《战略学》一书将威慑战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展示武力或显示动用武力决心,迫使敌人向某个人的意愿屈服,而不能采取敌对行动或升级敌意的军事行为”。此外,战略威慑还是达成“军事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事实上,就其性质而言,威慑的目的在于改变敌方的心理。
《战略学》一书还指出,“战斗和威慑是武装部队的两项主要功能”。因此,中国武装部队的任务不仅是随时准备战斗,还要通过威慑防止冲突发生。特别是,”中国的战略威慑角色要阻止外敌入侵,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粉碎国内外试图分裂和颠覆中国的阴谋行为,保护国家政治局势安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除了军事力量,诸如领土规模、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和外交能力等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非军事因素,也是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也在北京历年推出的国防白皮书中有所阐释。比如,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这样写到:
“中国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注重遏制危机和战争,综合利用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法律等手段,努力创造和平安全环境,积极主动防止和化解危机,遏制冲突和战争,严格遵守自我防卫方针,谨慎使用武力,力争有效控制战争态势,努力降低战争的风险和成本。这要求构建有效地威慑力,并灵活运用多种威慑手段。”
无论是在战略进攻态势,还是在战略防御态势中,都可采取威慑手段。前者是为了在不爆发战争的情况下,迫使对手遵从其要求;而后者则是为了让“对手认为其进攻可能会失败或是弊大于利”。目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采用的是战略防御态势,但当其察觉到能够影响其国内稳定或国家统一的威胁之后,中国政府便会转向战略进攻态势。
《战略学》一书指出了威慑力的三个必要构成部分:首先,拥有“足够的威慑力量”,即有能力又可靠的力量;其次,是拥有使用这些力量的决心;最后,威慑方与被威慑方之间相互交流,确保彼此察觉并相信威慑力的可靠性及对方使用它的意愿。
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威慑力的基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其在过去10年中的发展)已经令这支部队的力量今非昔比。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其“核心军事能力”确定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其第二个目标便是开展除战争以外的军事行动。正如《战略学》一书所描述的那样:“战略威慑以作战为基础……作战能力越强,威慑就越有效……这些使得纯粹虚张声势的威胁与胁迫无法形成威慑……”。
新装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部分,不过更为重要是其人员、组织、军队结构、训练以及后勤的质量。尽管人民解放军的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但随着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仍然将会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必需向向敌方传达其使用武力的意愿,而敌方也必须了解中国的能力与决心。威慑方需要造“势”以便让其他人相信自己是认真的:“通过向敌军展示其实力来造势,使对方清楚地了解己方的威慑力量,从而在心理上对敌军造成压力,使之感到恐惧,最终迫使其屈服。大规模阅兵、联合军事演习和军事访问等都是经常采用的威慑形式。
在青岛和北京举行的阅兵,可以视为是中国为其军事现代化建设成果造势的一种表现,有助于中国的威慑战略。然而,虽然单从硬件的角度来看,青岛与北京的阅兵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并不能真实的展现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其新作战理论利用这些武器系统的能力,也无法表明其在远离本土条件恶劣的地区维持这些武器系统的能力。
事实上,在青岛与北京展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常规军事武器与战略核运载武器系统,部分原因在于向国外观众宣告中国保卫边疆、保卫主权(包括与其他国家存在纠纷的领域)的能力。这些武器系统还向中国人民展示了北京政府在军事领域投资的成果,同时也是在向“恐怖分子、分裂主义者与极端势力”传递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武装部队努力维护国家稳定、保卫国家人民不受骚乱影响的决心。
《战略学》一书称:目前中国有着有限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与相对强大的常规威慑力量,以及人民战争的巨大的威慑能力(第222页)。其核力量用于吓阻针对中国的核攻击(或勒索);常规力量阻止(如果有必要的话,打败)对中国“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威胁,保卫“国家发展利益”。这些任务包括保护中国大陆不受他国侵略,以及保护中国广泛的发展利益。
中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条指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以“台湾独立”为名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维护中国民族的根本利益,这将中国的威慑战略扩展到了“台湾问题”上。中国一向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势力干涉其和平统一大业(第445页)。其在过去十多年里发展的各种作战能力——其中一些可能出现在青岛与北京的阅兵展中——就是为了阻止他国(如美国)从台湾岛附近的空中或海上干涉台海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国武装部队的一部分,但不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赋予了“制止与处理危及公众安全的紧急情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1997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民兵都能够依照法律规定,协助维护公共秩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与公安部警察部门是维护国内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最后,《战略学》预测称:“中国获得太空力量威慑的那一天并不遥远”(第217页)。2007年中国进行反卫星试验之后,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鲍世修在其文章中表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太空威慑理论……中国的核有理论与其利用核武器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相关指导。毛泽东与邓小平提出的发展威慑力来维护稳定仍然适用于太空环境中”。毛泽东认为“技术差距,特别是与美国在军事领域的差距,即使并非不可能填补,但也是非常困难的”,并作出结论称“即使中国拥有太空武器,其数量与质量将限制它们作为有效防御机制的能力,不会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
中国军事文学作品对其战略意图、战略与总体能力作出了专业而现实的评估。一个多层次的威慑态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理论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中国很有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向中国及世界展示其列装的新装备,但中国武装部队在其尚未用来对敌的新联合作战理论的基础上,为操作并维持其新式武器而接受训练的程度仍不得而知。
因此,《战略学》在结尾部分谨慎的建议称,“决不允许轻率的作出使用武力的决定。军队的存在是为了预防并打赢战争。我们可能不会在数百年内发动战争,但绝不能对即便一天的战争毫无准备”。所以,人们需要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进程的背景、其战略与理论以及威胁环境下,对在北京与青岛阅兵中展示的武器进行评估。(编译:春风)
相关专题:海军建军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