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中国简报》3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核威慑战略的将来
过去20年来,中国的核武和常规导弹力量的增长引人注目,这也是中国军事现代化中最受关注的领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后数年,中国的核战略思想相对不成熟。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战略家开始辩论核战略思想,一些讨论着眼于从传统的“最小威慑力”向“有限威慑力”的潜在转变。到2000年,中国似乎在研发、部署和使用导弹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当时中国正为第二炮兵的短程弹道导弹力量打造一种日益致命的作战能力。此外,中国还在升级战区级的核武和常规中程导弹,以及具有“可靠的最小威慑力”的战略级洲际导弹。
中国的分析家认识到,在面对(对手)情报、侦察、导弹防御及精确打击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可靠和有效的威慑力有赖于更具生存力的核态势。北京也盘算,更强大的核武能力是支持中国的全球政治和地位不可或缺的。
总的来说,中国的核战略学说日益聚焦“足够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中国要把确保其核力量能实施威慑和反恐吓使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随着“东风-31A”及“巨浪-2”的研制,中国正走向生存力大为提高、更可靠的战略态势。同时,北京正在增加其常规导弹能力,不仅包括了日益强大的短程导弹,而且包括有可能威胁到美国航母的中程导弹。正如中国学者所说,基于所取得的进步,中国的“战略核威慑力和实际的作战能力已大大提高”。
确实,公路机动型战略导弹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引入,将使中国具备二次打击的“有效威慑”。从威慑理论看,通过促使美国和中国谨慎行事,一个更可靠的二次打击能力应该能够增加稳定。▲(迈克尔•蔡斯等,邱峰译)
《环球时报》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社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