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两栖装甲战车为什么不直接使用二代步战的炮塔呢?显然国产化BMP-3武器站的综合性能是强于双人30炮塔的,但问题恰恰出在多出的这门100毫米低压炮上。有很多人都把BMP一3上的这门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当成迫榴炮一样的间瞄压制火炮,实际上,100毫米炮因为膛压很低,杀伤榴弹初速只有250米/秒,最大射程为5公里,这个初速和射程甚至比国产82毫米迫击炮还要小(远程装药初速311米/秒,射程5700米)。俄国人在最初设计100毫米低压炮时采用同心反后坐装置自由后坐行程技术,力图以“强度换精度”的思想来提高火炮精度,但是这种结构模式只有在25。以下的小射角时才能做到利大于弊,1OO炮在45。以上角度射击时精度并不理想。事实上,100毫米低压炮最终还是以直瞄、半直瞄射击为主,干的是跟105毫米突击炮一样的活儿。可是有两栖突击车105毫米坦克炮堂皇之阵在先,哪里还有100毫米低压炮的位置?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二代步战炮塔不过是价格昂贵的重复建设罢了。
国产两栖装甲车族的武器配置介绍完了,再来看看美国EFV远征战车就会发现它的火力实在简单——只有一个安装MK44型30毫米机炮的小型双人炮塔。虽然该炮塔的设计远比国产双人30炮塔老辣,但是本身并无太多标新立异之处,唯一出彩的就是火炮只需更换5个零件就能升级为40毫米身管提升一档火力。美国之所以将EFV的武器配置简单化,并非自身无法设计更大威力的战车炮,完全是由其用途来决定的。美军自恃有世界第一位的海空对陆打击火力体系,二战以来经历的大小众多登陆战役鲜有敌手能够在突击上陆阶段阻止其行动,太平洋战争后期的登陆作战中甚至发展到被对手放任自由上陆再行阻击的程度。以此为基点,美军在战后集中发展高效能海空立体登陆换乘工具,力图在发起登陆行动的第一时间突击投送尽可能多的兵力上岸开辟并巩固登陆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EFV远征战车并不等同于陆军手里的M2步兵战车,其本质与LCAC气垫船、MH53“海种马”直升机一样,不过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手里的另一种高速高效登陆换乘工具而已,既不需要发展复杂的车型系统,也不需要配置强大的压制火力,高速是它唯一需要突出的技术优势。美军规划中的EFV两栖突击营配置有多达192辆运输型EFVP和15辆指挥型EFVC,战时作为纯运输支援单位配属陆战师,根据任务需要为团级登陆部队提供两栖运输、战术机动、通信支援与战斗支援服务。这种堪称豪华的“运输大队”编制,世界上恐怕只有美帝国主义才能负担得起。
我国所面临的两栖渡海登陆作战问题和美军并不相同,就作战环境来说无疑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登陆战场。海峡两岸经过50余年的军事对峙,任何战略上的进攻突然性都早已烟消云散,高喊“决战境外”之曰号把海岸防御体系建成刺猬一样的对手显然也没有将解放军放上岸再关门解决战斗的诚意。面对首战即决战的严酷形式,国产新型两栖装甲车族并未放任航速和运力方面的过高指标,而是将火力配置提升到与前者同样高的位置,在与EFV同级别的30毫米机炮之外还配备了性能足以横扫对手滩头大部分防御工事和所有装甲车辆的高性能坦克炮。国产新型两栖车族严格按照陆战队机步旅编制要求成车族化发展,此次向康威公开的就是其基本作战单位:陆战机步营。全营包括5辆两栖装甲突击车、12N两栖装甲战车(运送两个连的陆战队员)和若干辆两栖装甲指挥车及两栖装甲抢救车。更换新装备后的陆战队机步旅从火力支援、人员运输、战场指挥到装备保障功能一应俱全,完全可以作为拳头力量独立担负首轮冲滩作战任务,即使上陆后受到敌人二线梯队反冲击,也能凭借手中优势火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坚守滩头阵地直至第二批陆军重装部队上岸。
在美国EFV远征战车尚未解决全部技术问题的情况下,我国具备滑水航行能力的新一代两栖装甲车族已经开始批量服役并初具战斗力,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EFV技术上的优势和先进性。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是进一步提升国产两栖突击车的水上性能,使之早日成为真正的“高速滑行艇”。对于EFV实用化进展我们仍然要保持足够的关注程度,避免今后国产两栖突击车改进时发生类似的问题。部队对新型装备应尽早转变观念,尽早摆脱63系列两栖车辆的使用模式,以现代化、信息化的视角让新装备真正做到人一机融合,让中国海军陆战队这支龙虎之师在新世纪更加胜任“捍卫祖国和平统一”的神圣使命。
高速两栖装甲车辆的大幕已经拉开,其实战能力到底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现代兵器第12期
相关专题:现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