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现代兵器》杂志供《新浪军事》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续)笔者之所以将中、美高速两栖突击车火力配置的问题单独拿出来加以例论,是因为从这一点可以直接反映两名设计使用思路的差异,并最终决定了它们在编制体制上大相径庭的风格。
国产两栖突击车族包括两种主战车辆,分别装备105毫米低后坐线膛坦克炮和30毫米机关炮。国产两栖装甲突击车使用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在63A水陆坦克的同口径火炮上改进而来的——之所以改叫突击车不叫坦克,实在是因为63系列有坦克之名而无坦克之实(防护能力尚不及改进后的62轻坦),况且其主要作战任务是支援陆战队士兵抢占登陆场,压制敌滩头岸防火力,并不需要像主战坦克那样作为装甲矛头向纵深防御地带发展进攻,两栖装甲突击车的名称显然更加合适。这种火炮和陆军105毫米坦克炮相比,通过增加炮口制退器、改进反后坐装置降低了火炮后坐力,使轻型两栖突击车能够承载并在水中安全发射。该火炮身管长5.356米,最大膛压509兆帕,正常膛压441兆帕,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初速1455米/秒,可在2000米外击穿30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以上所引用的是90年代国产105毫米坦克炮参加防务展时通用的数据。事实上,中国的105毫米坦克炮自80年代从西方引进以来,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性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近年来最新研制的弹芯长径比接近30:1的新型脱壳穿甲弹2000米距离垂直穿深达到500毫米水平,足以横扫M60A3和M48H坦克。
63A式水陆坦克落后的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严重限制了105毫米坦克炮性能的发挥。这种简易火控系统没有图像稳定机构,海上行驶时,车体、物像、瞄准指示光点都在不停地晃动,这种情况下,炮手主要采用的办法是惯性提前量法,也就是在瞄准指标向目标中心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果断击发。炮手即使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也只能在正常海况、具备良好通视条件、1500米以内的近距离下才能获得较高的动对静射击精度。而新型两栖装甲突击车在火控设备上发生了质的飞跃,直接配备了国产最先进的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海上射击时可以直接参照陆上射击方法进行,射击精度和作战距离明显提高。因为这种火控系统具备图像稳定的热成像观瞄通道,国产两栖突击车将63A式水陆坦克没有海上夜间及复杂气候条件作战能力的弊病一扫而空。上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另一大亮点是可以制导炮射导弹,这就又为国产两栖突击车提供了一种在敌人直瞄火力射程外先敌开火的额外优势。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即使是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其图像稳定器——两组单自由度液浮积分陀螺也只能补偿车辆角位移造成的图像抖动。两栖车辆在海上航渡时,因为波浪起伏作用,除了角位移外,还有图像稳定器无法补偿的线位移运动。所以国产两栖突击车海上射击精度虽然大幅提升,但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当海况极差时,同样无法瞄准射击。
用于运载步兵上陆的国产两栖装甲战车装备一门30毫米机关炮,该炮原型是俄罗斯BMP一3步兵战车使用的2A72型30毫米自动炮,90年代随同BMP-3步兵战车战斗部(炮塔武器站)引进项目来到国内。这种火炮和国产25毫米车载自动炮相比结构更加紧凑,体积和重量均只有后者的2/3不到,火炮总体可靠性极高(特别是自动机,俄方号称其故障率为零)。火炮采用单向双路自动供弹,射速380发/分钟,榴弹初速960米/秒,配用弹种包括杀伤爆破榴弹、曳光杀伤爆破榴弹和曳光被帽穿甲弹。该炮除随同国产化的BMP一3武器站装备二代步兵战车外,还发展出一种单人30毫米炮塔来替换可靠性很低的国产25毫米顶置炮塔,广泛用于多种国产装甲车辆。
事实上,国产单人30炮塔虽然解决了机炮可靠性的问题,但是在总体布置上仍然不甚成熟。该炮塔体积很小(最初是为了配合伞兵战车使用),由于火炮没有采用偏心布置,炮手只能挤在炮尾左侧狭小的空间内,以至于炮手观察用潜望镜都无法在炮塔内布置,只能突兀地安装在炮塔外壁上。两栖装甲战车上采用了一种经过重新设计的双人30炮塔,内部空间明显加大,车长不再用蜗居于驾驶员后方,更加有利于协调指挥全车作战。炮塔外壁用螺栓连接有一层附加装甲,防护能力明显强于单人30炮塔。30毫米机炮的火控设备相对比较简单,国产战车机炮观瞄设备从最早的25毫米机炮瞄准镜一路发展而来,外型基本未变,但是体积明显增大,瞄准线同步模式由早期的四连杆机械同步改进为电同步;从没有夜瞄设备到配备二代微光夜瞄镜;而且很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稳像观瞄能力。其实,双人30炮塔最显眼的变化并非火控系统,而是在炮身外面增加了四棱形衍架支撑机构,其原因并不难解释。2A72机炮出于简化生产目的,并未采用西方小口径机炮常用的星形截面身管设计,发射时很可能会因为身管刚度问题(注意不是强度)造成抖动而影响精度。在BMP一3武器站上,30机炮因为是和100毫米低压炮刚性并联而成的,这一问题并不明显,而当30机炮单独装到国产单人30炮塔上时则会暴露出来,国产25毫米自动炮因为采用了星形身管所以刚度是适合的,单30炮塔设计时设计师显然缺乏处理这方面问题的经验。因此,在双人30炮塔的火炮身管外面增加衍架结构就成为提高身管刚度、抑制炮口震动最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两栖装甲战车除了双30机炮外还可以在炮塔两侧各携带一枚“红箭”73C反坦克导弹,这种老式导弹改用串联破甲战斗部后威力尚可,而且将有线制导改为无线制导,只是导弹的安装结构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暴露的发射导轨和电线带有很强的临时色彩,不知道在腐蚀性较大的海洋湿热环境下能否保证其可靠性。
相关专题:现代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