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空军打造高素质人才群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07:21  解放军报

  由于采取了超前储备、超常措施,空军在新装备改装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证了人才准时到位,保证了按时间节点完成改装、按要求时限成建制形成战斗力。我常常心生感慨: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如果不是转型建设使空军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些做法,过去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人才建设既要注重全员素质的提高,更要抓好拔尖人才的培养,高技术空军必须有高层次人才,这是不言而喻的,人才队伍决不能“一片丘陵”,必须是“群峰连绵”。而在制定《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的1999年,空军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院校、研究所等技术密集单位缺少知名专家学者,作战部队缺少掌握高新技术的尖子人才,高级机关缺少具有战略谋划能力的智囊人物,与空军担负的使命任务很不相称。为迅速改变这种人才滞后的状况,我们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使空军上上下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空军战略地位的提高,要求人才建设的标准必须相应提高,要把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造就高新人才上;一个称职的领导,不仅要出政绩,而且要推出人才,出人才是更重要的政绩。思想真正重视了,力度自然就加大了。我们先后出台了《拔尖人才攀高计划》、《关于加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评选空军首席专家、空军级专家;为尖子人才延聘名师、搭桥铺路,在申报科研课题、申请经费资助、参加重大任务、担任学术职务、改善工作条件方面,对尖子人才坚持“五个优先”;提高知名专家、学者生活待遇,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放特殊津贴;为贡献突出的边远艰苦地区科技人才在北京批地建房、解除后顾之忧;筑巢引凤,吸纳高级人才,单位特招一名院士,给予100万元资助,个人作出重大科技贡献,最高可获100万元大奖……2002年6月,我和司令员一道专门邀请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到空军,共商人才培养大计,确定在北航等4所高校,专门开辟为空军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已招收106名博士研究生,加大了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经过这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空军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茁壮成长,骨干作用和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由空军首席专家、空军级专家、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组成的、代表空军最高学术技术水平的高素质人才群体。

  开掘人才补充的源头活水

  空军作为高技术军种,强军必先强校。从知识的运用和人才的竞争上说,未来的战争,首先是在军事院校的课堂和实验室里悄悄打响的,所以,无论是当主任还是任政委,我一直把院校建设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实施《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空军院校建设得到有力的加强。“十五”期间,空军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点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生长干部基本实现了本科化,空军院校学科专业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9年10月,空军作为全军首批试点大单位,与地方高校合作开展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在北航、南航、东南大学、吉林大学4所高校二三年级在校生中选拔出首批218名国防生,均为航空、电子、通信、机械等空军急需的专业人才。空军签约的第一所院校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出席了签约仪式,在协议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我带领机关的同志深入试点单位多次进行调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大学生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之后,又陆续制定了有关国防生招选管理、联合培养、毕业分配、连读研究生、“选培办”建设以及大学生干部培养使用等方面的9个措施办法,初步形成了空军依托培养工作“选、接、训、管、用”相衔接的政策体系,使国防生培养工作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几年来,空军在做好直接接收地方大学毕业生、招选国防生的同时,为满足新武器装备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又相继采取“3+1”、“2+2”、“4+2”等军地院校联合培养模式,将地方院校扎实的文化基础与军队院校鲜明的专业特色合理“嫁接”,逐步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打基础、空军院校学专业、新装备部队再提高”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在校国防生虽然还没有穿上军装,但在我心目中早已把他们看作空军的人。这些年,下部队检查工作,经常到就近的签约院校走一走,隔段时间,专门到有关院校看一看。2006年3月,我带领机关的同志,专程走访了空军签约的武汉理工大学,就国防生的教育培养问题,同校党委书记王威孚、校长周祖德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王书记对国防生教育深刻精辟的见解,周校长亲自带4个空军博士生的行动,使我深受启发,深受感动。我谈了自己思考已久的一些问题,特别讲到要对国防生加强军魂意识、使命意识和艰苦奋斗意识的教育,得到书记、校长的赞同。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国防生,连续三年做到100%申请戍边,100%服从分配,100%按时报到,100%到部队后安心工作。

  目前,空军签约的地方高校,已由最初的4所增加到18所,国防生数量由几百名上升为近万名,在校生数量占全军的五分之一还多,在各大单位居于榜首。今年,依托培养生长干部人数已经超过了空军自己培养的生长干部,成为空军干部补充的主要来源。

  最近,我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下部队开展专题调研,来到先期改装三代战机的航空兵某师。该师师长就是当年驾机首次飞临敏感空域被惊出一身冷汗的团长。如今,该师作为抗美援朝空战的英雄部队、装备了两型三代战机的拳头部队,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人才方阵,并作为空军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单位,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抚今追昔,我不由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了空军转型建设,是“科技强军”、“人才强国”战略给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邓昌友 中国空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