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院士顾问解决防空导弹部件易烧毁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8日 07:21  解放军报

  与国家科技顶尖人才战略“联姻”

  有关军事研究报告表明,二十世纪初,科技进步对战斗力的实现率不到10%,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高度密集的信息化条件下,这个比例达到60%以上。作为高技术军种的现代化空军,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和推动;解决制约战斗力成长的诸多难题,培养空军的高层次人才,迫切需要“高人引路”、“名师指点”。按照《空军人才发展战略》确立的思路,依托国家最高科技界的人才资源优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借风扬帆,借船出海,空军于2000年3月,聘请了26位“两院”院士担任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实现了与国家科技顶尖人才的战略“联姻”。聘请首届院士顾问仪式是我主持的,“两弹一星”元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朱光亚院士亲自出席聘任仪式,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指导。接受聘任的26位院士顾问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使人高山仰止,如浴春风。“两院”院士、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顾诵芬深情地说:“我的头衔很多,我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院士,一个是顾问。”对空军建设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聘请“两院”院士作顾问,在全军是第一家,引起的反响强烈。国外有媒体称“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增加了26个师”,他们知道院士的分量、科技的力量不容低估。

  8年来,空军院士顾问已经连续聘任了三届,不少顾问蝉联“三朝元老”。各位院士顾问以对空军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各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积极为空军建设出谋划策,帮助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带教培养高层次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3月,受聘担任空军院士顾问之际,各位院士就建议空军改革科研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一个大系统的研究机构。空军党委、首长非常重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结合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将十几个研究机构整合组建了空军装备研究院。2003年9月,空军装备规划计划论证组就制定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向有关的12位院士顾问征询意见,他们从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搞好引进吸收与加强自主创新、改进现有装备与开展超前预研、装备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20多条意见建议,为空军装备规划计划的拟制,提供了宏观指导和广阔思路。2007年4月,8位院士顾问奔赴大漠深处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结合复杂电磁环境下研究性实兵对抗演练,实地指导,现场办公,解答了有关武器装备作战使用和维护保障的7个方面100多个疑难问题。8位院士,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70岁,白发苍苍,风尘仆仆,在铁马金戈的演兵场上,对部队官兵手把手地指导帮带。引进的某型飞机飞行模拟设备研制进展缓慢,李明院士亲自指导攻关,立刻柳暗花明。引进的某型地面防空武器装备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容易烧毁,国外零备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严重供应不足,王越院士经过反复论证测试,帮助找到了该器件的国内替代产品,问题迎刃而解……当这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喜讯频频传来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朱熹的《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院士顾问们作为各自领域里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倾力指导空军学科专业建设,亲自带教高层次人才,每位院士顾问都与3名以上的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对口帮带关系。他们对弟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指前沿方向、带思维方式、传科技精神,大大提高了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和科研技术水平。2008年9月,我们专门邀请并组织7位长期在重点大学工作的院士顾问,先后到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大学和雷达学院,就空军转型建设时期的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察指导。

  空军院士顾问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军委、总部的关心重视和指导帮助。2003年4月,江泽民主席在军委扩大会上的讲话中对空军院士顾问工作给予肯定;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在《空军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工作情况》上批示:“感谢两院对空军建设的支持和帮助。空军要继续重视发挥院士顾问的作用。”这是对空军极大鼓舞和鞭策,指引我们把院士顾问工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得更好。

  从未有过的大洗牌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给了空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跨越发展一个明显的“加速度”。较短的时间内大面积地改装换装,在空军历史上从未有过。军委要求:宁可让人才等装备,不能让装备等人才。急需的人才哪里来?部队战斗力怎么才能快速形成?这是摆在空军党委面前必须回答的问题。《空军人才发展战略》明确并强调:人才工作向战斗力聚焦,为打赢服务。举空军之力,想超常之策,一定要保证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发挥作战效能。

  为解决新装备部队对人才的急需,空军党委决定从全空军范围内选拔调配优秀人才。十年来,从空军机关、院校、研究院所、相关单位调往新装备部队的人才已达数千人。空军80%成建制改装的部队,80%的干部都作了重新调整,这两个“80%”,是空军人才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洗牌。

  为落实“人才等装备”的要求,空军党委认真搞好超前谋划,加强人才储备。2000年初,根据空军“十五”期间主战装备换装规划,研究制定了《2005年前空军新武器装备部队人才准备工作规划》。下气力抓好“两类基地”的建设:先后与沈飞、成飞、西飞等国内新武器装备生产厂家联手,建立“新装备技术骨干深化培训基地”,通过带着问题进厂跟班见习,培训了近千名新装备技术骨干;在先期改装了三代战机和新型导弹的部队,建立了“新武器装备人才储备基地”,通过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以尖子带骨干、骨干带群体,超前培养储备了一大批新武器装备改装急需的各类人才。

  为加快提升作战部队一线技术保障能力,空军从院校和科研、试验机构等技术密集单位,遴选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装备技术专家,与作战部队师旅团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平时帮助部队解决技术难题、带教培养技术骨干,战时直接充实到一线担负作战保障任务。

  为进一步提高作战部队技术骨干的素质能力,在空军院校开设了4个新武器装备骨干培训班,聘请国外专家为技术骨干授课。从2001年开始,每年组织2至3批优秀科技人才,其中半数是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到著名高等学府、实验室和航空、雷达、电子等设备生产厂家考察学习,使他们了解掌握国内外的新技术、新知识,开阔眼界和思路。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邓昌友 中国空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