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阳 通讯员 李传新 周敬波
“第一批特级飞行员、第一名陆航飞行员……”诸多“第一”充满了生机,蕴藏着传奇,总参陆航部部长马湘生的履历,让记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改革开放30年,陆军航空兵成立22年。这支最年轻的兵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就是改革开放的缩影。我能亲身见证并参与陆军航空兵发展全过程,感到非常荣幸……”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湘生部长对陆军航空兵的感情溢于言表。
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
“铁脚板”插上“钢翅膀”
上世纪80年代,新军事变革大潮涌起。世界各军事强国的陆军已摆脱地面“爬行”时代,逐步向“飞行化陆军”迈进。在中东、马岛、海湾等一系列现代局部战争中,一支支火力强大、突击迅猛、打击精确的“树梢杀手”活跃在战场上。
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果断作出组建陆军航空兵的重大决定。1985年是中国军队历史转折的一年,也是给陆军航空兵诞生带来历史机遇的一年。这一年,中国政府作出战略决策:裁军100万。在这次精简整编中,陆军的军建制全部改编成由多兵种组成的集团军。走向合成的金戈铁马不能只在地面“虎踞龙盘”,还应当有自己的“空中平台”,实现空地之间的立体合成。很快,总参装备部召开了全军武装直升机专题论证会。时任某集团军第一任航空处处长的马湘生参加了这次会议。马湘生回忆说:“这次会议作出两项决定,一是我们要研制自己的新型直升机和导弹;二是着眼解决当时急需,在集团军编成内组建武装直升机部队。这两项决定,为以后陆军继续壮大武装直升机力量起到了开路和示范作用。”1986年10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方案,并明确指示:“要下决心建设好这个兵种。”随后,在总参设立陆航局。
一纸命令,空军某运输团团长邢喜贵服装一换,成为一名陆航团团长。他带领原团队的一部分人,走出熟悉的营区,借了10间房,把陆航的大旗一插:“这就是团部!”组建第5天,邢喜贵接到上级命令:立即飞赴西藏空运物资。他二话没说,带队出发了。
“陆航人正是以改革开放所孕育的历经挫折而不倒、饱经磨难而弥坚的精神,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马湘生告诉记者,当时陆航没有靶场打不了实弹。在一次飞行中,官兵们偶然发现黄河中游有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地形条件符合导弹打靶要求。在这个小岛上,陆航部队进行了第一次武装直升机空对地导弹实弹射击,为战法训法研究摸索总结了经验。
就这样,年轻的陆军航空兵为以“铁脚板”著称的陆军插上了“钢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