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千古荒漠崛起“科技绿洲”
深秋戈壁,晨曦微露,一架新型无人机滑跑、起飞,轻盈地跃上天空。
这里,是中国无人机的摇篮。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架无人靶机“长空一号”问世,已经诞生了数十种靶机靶弹。
屈指一算,“长空一号”已经40多岁了。谈起它,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依然感到自豪:“它所具有的高低空、大小速度、大机动性能和性价比,至今也令国外同类无人靶机难以望其项背!”
一架靶机,何以成为名扬世界的“常青树”?奥秘,就在于自主创新。
当年,赵煦院士率领的团队采用举世罕见的创新思路,仅用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长空一号”。接着,又攻克了数字式飞控、地面纠偏、多目标遥控等12个世界级的技术难关,成功放飞我国第一架无人超音速实体靶机,使我国航空、防空武器试验能力实现大幅跃升。
“创新的机遇不是等来的,是抢来的!”如今,赵煦院士已经70高龄,但他毕生的追求理念,在这片戈壁滩上仍历久弥新,犹如新花绽放。
忆当年,歼-10战机在哪里试飞?上级机关一时踌躇。正在北京出差的基地一位副司令员赶紧报告司令员、政委。两位主官一致决定:“一定要把这只新鹰迎进戈壁滩!”这位副司令员通宵达旦撰写报告,陈述理由,令上级主管部门动容,歼-10战机如愿以偿飞进千里荒漠。
紧接着,戈壁深处展开一场攻坚大会战。基地组织精兵强将研发歼-10战机定型试飞监视系统,攻克了一批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仅用50%的时间就完成了80%的试飞架次和95%的试飞课目,歼-10战机从大漠振翅起飞,成建制进入蓝天钢铁方阵。
歼-10一飞冲天,带动基地测控手段不断发展完善,催放一片创新之花——
光学、雷达、遥测、机载、卫星、电视6大测量系统形成网络,基地具备了大空域、大纵深、高精度、多目标的立体测控能力,64路电视图像覆盖千里戈壁,风吹草动一览无余。
地球是圆的,对长弹道、超低空武器如何测控?基地把地面测控站“搬”到空中,我国首架测控飞机问世。“鹰眼”凌空,观测距离从50年前的5公里、30年前的28公里,一跃达到如今的1200公里。
当年,全军第一根光缆在这里布设,仅有220公里。现在,基地光纤干线达到1500公里,相当于一个大城市的光纤总长度。
过去,计算导弹脱靶量要算两三天,现在利用实时测控系统,立即就能获得精确数据。过去,新型战机试飞,飞机性能如何要靠飞行员返航口述。如今,“三维视景”技术能让地面专家实时看到飞机的空中姿态,连舵面变化都一目了然。有时飞机发生故障,飞行员还没有发现,地面已经及时提醒……
大漠,赤地千里。这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800毫米。然而,科学发展如春风化雨,把千年荒漠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科技绿洲”!
深夜中的基地,传来一阵闷雷般的轰鸣。凭窗远眺,新型战机试车的尾喷火焰映红了夜空。
望东方,大漠长风驱散夜幕,一轮崭新的太阳就要跳出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