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国锋 何光伦 本报特约通讯员 韩光
拂晓,两发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科尔沁草原腹地,“红军”向“敌”前沿阵地猛扑过去。
正在这时,大雾滚滚而来。不多时,天地间一片迷蒙。“蓝军”似添神助,10余个火力点喷吐着火舌,疯狂地阻击“红军”进攻。
“前沿呼唤炮火支援!”这时,进攻受阻的“红军”先头部队都把目光投向王瑞金指挥的炮兵团。
然而,浓雾笼罩,火炮能准确覆盖目标吗?焦虑间,只听“轰!轰!轰!”一阵巨响,“红军”大口径火炮的弹丸撕破浓雾,汇成火的湍流,将“蓝军”碉堡一个个掀上半空。
原来,战前王瑞金就曾5次派出侦察兵潜伏到进攻地域,并从抓获的两名“舌头”嘴里掏出不少有价值的情报。战斗还没打响,“蓝军”的火力点坐标就已经清晰地标在了作战图上。
“用脑子打仗。”是王瑞金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贯的作风。一次,上级组织“遭遇战”演练,炮兵团按计划跟在某装步团之后,以火力支援其抢占一号高地。
大战在即。王瑞金发现,左前方一个无名高地上,“蓝军”临时构建了一个指挥所。
“打不打?万一是假目标,暴露了炮兵阵地,就会招致敌人炮火报复,让配合步兵团的计划泡汤……”那一刻,王瑞金盯着不断传来的侦察情报,大脑飞快运转。
“种种迹象表明,这不是个假目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听我的命令,集中火力先打掉它!”全团火炮迅速占领临时发射阵地,两次集火射击后,无名高地一片火海。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无名高地确实隐藏着“蓝军”指挥所,王瑞金出其不意一顿炮击,彻底摧毁了“蓝军”的神经中枢,让“蓝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炮兵也能实施‘斩首行动’!”捷报飞来,王瑞金心里乐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