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林助人为乐成军营内外道德名片(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 11:35 东北网
向南林助人为乐成军营内外道德名片(图)
学习理论知识

  东北网9月23日电题:他的青春在绿色军营焕发出时代光彩——记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班长向南林

  尹栋 记者 印蕾

  见到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班长向南林,思想里一些固有的观念全部被颠覆了。比如,人们总说当兵的是“傻大兵”,除了扛枪打仗,他们懂个啥?可向南林不仅是修理专业的多面手,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比如,人们都说“80”后一代是自私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而向南林助人为乐,润物无声,成了军营内外远近闻名的“道德名片”。

  交谈之中,他诚恳的目光中时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使你不能不被他吸引,不能不被他打动。

  孜孜以求的战士理论家——创新理论无止境,学习无止境

  今年“八一”前夕,某集团军党委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向向南林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广大官兵学习他在本职岗位努力学习践行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一个年轻战士能有多高的理论水平?向南林的战友给我们讲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向南林和战友去武汉送修火炮。没有顶棚的平板货车走走停停半个月,终于停靠在山东聊城客运站。蓬头垢面的向南林下车去打水时,却被民警意外的当“盲流”带到车站派出所,怎么解释人家也不相信他是个军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车站派出所一位副所长和一位民警正在撰写体会文章,对“五个统筹”的内容记不全,急得直挠头。向南林大声说道:“第二个统筹是城乡统筹……”把两人说得目瞪口呆。接着,向南林又从“五个统筹”说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尴尬的场面变成了融洽的交流。临行前,两人握着向南林的手感慨不已:“部队真是培养人,这个小兵简直就是个理论家啊!”

  类似的故事战友们还可以轻松地讲出很多,可大家都说这个“理论家”可不是这么容易当的。

  连队修理维护任务重,自由支配时间少,向南林就挤时间学习。饭前饭后背记一两个名词,大块时间学一两篇文章,集中上课理解一两个观点。平时,向南林的兜里总是揣着一个小本子,对重要观点、领导讲话、学习心得随时摘记。

  刚到驻训点时,向南林申请到团值班帐篷里住,“干吗去那里住啊,值班帐篷四面漏风,连队有你住的地方。”连长大惑不解。原来,向南林计划利用驻训期间的业余时间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学习创新理论的心得体会,可驻训点每晚9点停止供电,和战友们住在一起,点灯学习会影响战友的休息。理由充分,参谋长很快批准了连队的申请,向南林在值班帐篷一住就是50天。

  向南林没感到过枯燥么?“当然也有枯燥期。我文化水平低,阅历也不是很丰富,有时也犯难”,向南林诚恳地说,“但总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疑难问题更成为了追求的动力。”利用各种时机向高手学习,是向南林学理论的又一“法宝”。军事科学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公方彬教授是全国、全军知名的学习成才典型、思想理论专家,向南林就主动和他通电话、通信请教理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楷模方永刚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后,向南林通过领导与方永刚通话,交流学习心得。

  一朵花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向南林在全团成立了第一个“理论学习小组”,创办了“理论之窗”小报。他看到一些战友文化水平低,学习吃力,就主动担当起“理论翻译”。三级士官楚军伟是修理连年龄最大的兵之一,学理论劲头不足。连队组织学习,他总拿“人过三十不学艺”这句老话当挡箭牌,其他同志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向南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每天的报纸先读一遍,凡是理论文章都做好标记,读报时让楚军伟领读。过一段时间,向南林又找到楚军伟:“老班长,我想成立个学理论小组,你来当副组长吧。”“我知道你这是鞭策我,可我学理论就是记不住啊!”楚军伟一脸的无奈。“年龄大一点,学起来困难多些,更应该加把劲。再说,按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段划分,30多岁属于青年人啊……”一番话打动了楚军伟。此后,他一有时间就向向南林学习理论知识,渐渐成了连队的理论骨干。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向南林把自觉学习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作为第一追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一个连队战士的辐射作用能有多大,一名士官班长的舞台能有多大?向南林的回答是:“能带动一个人就带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班就带动一个班。”

  素质全面的多面手——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处处都是课堂

  提起向南林修理专业的水平,战友们的评价是,他文武双全,是个“大拿”。按说一名士兵,能精通本专业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向南林却不知足,他想尽一切办法,从不放过一切学习其他修理技能的机会。

  每年部队都有一些装备返厂维修。设备“押运”在别人看来是个苦差事,向南林却认为很“划算”。数九寒冬,坐在没有遮栏的平板车上,喝结冰的矿泉水,啃挂满冰茬的方便面,他仍乐此不疲。每次送修装备前,他都带着平时遇到的“疑难杂症”,向师傅们当面请教,有用的资料能复制的就用移动硬盘存下来,能带走的资料就装进手提包里,次次满载而归。一年夏天,向南林押运送修设备时,顺便带上了一组中央配电箱准备大修。厂家的工人师傅检查后,认为维修难度太大,提出收取一定费用。向南林心想,团里也没给这笔费用阿,再说已经拿来了,也不能就这样扛回去。他决定自己动手,白天跑到学校图书馆查资料,找过去教过自己的老师帮助指点,晚上利用工人休息时检修装备,一干就是一夜。“这个士官真不简单!”工人们被他的刻苦精神感动了,不仅主动帮忙,还送给他一套工具和零配件。

  全团15种修理专业他掌握了9种,搞技术,向南林是个“多面手”;搞学术,他在全团也小有名气。三年前,团里搞学术研究的人很少,有时一年都发表不了一篇学术文章。当时团里的作训参谋周常学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在团里影响很大。没几天,向南林拿着自己一篇关于指挥仪维护保养的学术文章上门求教,周参谋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个小战士,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机关干部都没人能写,一个战士起什么哄!他随手把文章往抽屉里一放,很快把这事给忘了。过了几天,向南林又找到他。“周参谋,您帮我看了吗?”周参谋一拍脑袋,忙从抽屉里找出了那篇稿子,简单翻了翻,草草写了几条修改意见,便退给向南林。可没过多久,向南林又找上了门。“周参谋,我按您的意见修改完了,麻烦您再帮我看看吧!”小战士的执着,让周参谋很受感动。这次,他把稿子留了下来,一连几个通宵,改了一遍又一遍,并指点向南林把稿子投给了《军械理论与实践》杂志。一个月后,向南林的“处女作”终于发表了。

  初战告捷,让向南林备受鼓舞。短短几年间,他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的9篇学术文章,先后在军事理论杂志上发表。

  “小战士能写学术文章”!这事在全团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全团上下掀起了一股立足本职专业、岗位学术研究之风。去年,学术研究成果一直在全师“打狼”的该团终于打了翻身仗,全年共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位列全师第一,并被《军事学术》杂志评为学术研究先进单位。

  说起向南林的多才多艺,战友们用的形容词是“可怕”。谁有特长优点,他都千方百计地学到手,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在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读书时,体育教员莫玉珍曾经给郑海霞当过篮球教练,只要是莫教员执法的篮球赛,向南林每场必到。后来,向南林也获得了“国家篮球二级裁判员”证书。到部队后,只要团里组织篮球赛,都少不了向南林这个裁判。

  佳木斯市歌舞团到部队慰问演出,歌舞团团长那浑厚的男中音深深地吸引了他,向南林就找团长拜师学艺。战士李波出生在唢呐世家,7岁时,就开始学习唢呐,此外,他还会演奏多种乐器。入伍后,很快便被向南林盯上了,一有时间,向南林就与他切磋技艺。在团里,办晚会,向南林是团里不可或缺的“台柱子”,当导演,当主持,搞舞美策划,唱歌、演小品、编舞蹈,演奏笛子、葫芦丝、架子鼓等乐器,他样样拿得起。自编自演的节目《当兵的哥们儿》还在总装党代会文艺演出中荣获二等奖。

  他靠自学还取得了法律专业执业资格,为官兵解决涉法问题20余起。

  助人为乐的爱心使者——黑夜里的点点光亮,不仅为自己照亮了行程,更让夜行的人看到光的希望

  向南林在日记中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入伍八年来,他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温暖着他接触到的每一个人。

  一次,《前进报》的一位记者要到连队采访向南林,听说了这个消息,正在休假的战友姜宝成提前归队,一再要求和记者说说向南林与自己一家人的故事。去年,黑龙江省方正县遭遇大旱,火辣辣的太阳晒得秧苗直打绺,把姜宝成愁坏了,家里打井急需用钱,可他却一点也拿不出。同样从农家院走出来的向南林深知,保住秧苗对农民意味着什么,第二天他就寄出了4000元现金,帮姜家解了燃眉之急。事后,姜宝成得知,为了这4000元钱,向南林不仅掏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还从其他战友那里借了1000元钱。姜宝成的父母被深深地感动了。老人家在电话里说:“如果你不嫌弃,就让我们老两口认你当干儿子吧!”

  从小受父母溺爱,花钱大手大脚的浙江籍新兵徐斌,在向南林的帮带下,学会了洗衣服、缝被子,还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捐了款;团卫生队的“常客”,体质较差的战士朴锦雪,在向南林的训练和陪同治疗下,入了党,当上了副班长;战士刘志宇,父母闹离婚,向南林一边给他出主意,一边帮他做工作,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灭的家庭。每当战友有事想不开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向南林帮助开导开导。

  有人曾在向南林的歌词本发现过这样一张“月开支计划表”:“月工资956元,弟弟学费400元,寄父母100元,资助福利院王佳50元,资助秦云东学费100元,买书100元……生活费50元。”对自己吝啬的向南林,对待他人却无比大方,战友们又告诉了记者这样的故事:

  “‘解放军’同志,我们终于找到你了!”2004年10月的一天,佳木斯福利院的教育科长陈洁拉着向南林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并把一面绣有“铁肩担道义,爱心助孤残”的锦旗送到了连队。原来,一年前,一场无情的大火夺走了王佳的双亲,又残忍地夺去了她的听力。从此,她只能在福利院里,过着没有声音的生活。在报纸上,向南林了解到小王佳的困境,便萌发了资助她的想法。一个周末,向南林利用上街的机会把50元钱送到了福利院,署名:“解放军”,并在留言里写着:“愿小王佳健康快乐地成长”。此后,每个月的同一天,向南林都会准时把钱送到福利院,署名也都是“解放军”。“50元钱虽不多,却倾注了一名军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一年过去了,福利院的领导决定找到这个有爱心的“解放军”,能够亲眼见见这位“解放军”叔叔也成了小王佳最大的心愿。为此,福利院展开了“寻找解放军”行动。他们利用和部队的共建关系,四处打听有没有人知情,却始终没有结果。一年过去了,寻找“解放军”的行动一直没有间断。最终,福利院领导求助于地方民政部门,才把向南林找到。

  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遇难就帮成了向南林的为人品行。在佳木斯火车站,遇到丢了钱包的农民工,向南林给他购买返程车票。在武汉街头,遇到因迷路而沿街乞讨的老人,向南林帮他买来盒饭,并在联系到其家人后才转身离开。随队野营拉练,住在当地居民秦大爷家时,得知老人的儿子因车祸身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的孙子秦云东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时,他把身上仅有的218元钱全部塞到了秦大爷手中;此后,每个月,他都从工资里挤出100元钱,资助小云东上学。

  8年前,因家境贫寒,学习成绩优异、对大学有着无限向往的向南林把上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弟弟。入伍后,因部队精简调整、撤编等原因,他的提干之路也一度受挫。挫折面前,向南林都不曾消沉。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金秋九月,向南林拿到了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如愿以偿迈进了大学校门。(作者: 尹栋 印蕾)

  相关专题:新一代青年士兵楷模向南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