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成功开发核导弹网上模拟战役训练系统(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9日 06:23 解放军报
孙继银
资料图:中国东风-31改型洲际战略导弹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模拟发射。
本报讯 (刘明松 李兵峰 本报记者 夏洪青) 彤云密布,风骤雨急。长途奔袭的“红方”导弹旅,面对“蓝方”电子伪装、电磁脉冲等各种干扰,迅速摆兵布阵,一枚枚墨绿色“倚天长剑”成功扑向目标。这场以高技术条件下信息战为背景的模拟对抗演练,只需移动鼠标,轻击键盘即可完成。 依托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孙继银教授研制的“网上战役训练系统”,导弹部队官兵足不出户便能打一场有声有色的信息战。 探路闯险,给导弹穿“数字外衣” 主人公小传:孙继银,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指挥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二炮导弹技术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全军先进教育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项科研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孙继银的思虑却挥之不散:加快我军信息化建设时不我待。 1999年,孙继银大胆提出设想,并向总部提出有关课题项目申请。他的举动遭来疑惑目光,一名专家坦诚忠告:“继银,这块硬骨头不好啃!”“要想突破,必须有探路闯险的勇气。”孙继银带着课题申报方案,一遍遍地向领导和专家阐述理由:坦克有了“耳朵”,战机也在擦亮“眼睛”,导弹部队要想打赢现代战争,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继银的研究课题得到了总部的支持,但困难却接踵而至。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他就翻阅大量外文资料和学术文章,从中分析外军数字化部队建设现状,有时从烟波浩渺的资料里获得一点启示也如获至宝。2001年,孙继银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在全军首次对二炮导弹旅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并运用工程理论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圆满完成了项目研究工作。鉴定会上,18位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填补了二炮信息化部队建设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2002年,该项研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该项目研究成果正被二炮部队逐步采用,孙继银为导弹穿上“数字外衣”的设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攻坚克难,扎紧信息安全“篱笆” 2005年底,总部首长急召孙继银进京,委以重任:对我军一套即将投入使用的数据库,进行攻击检验,寻找设计漏洞。 从1997年开始,孙继银就根据网络的发展趋势,将研究的课题拓展到了网络安全的最新领域。2003年,他领衔完成的一个相关课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被测试方组织了一支“国家队”,队员全是国内信息安全领域知名专家,并在异地搭建了一个模拟平台。孙继银很快组织了一支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指挥自动化系的“系队”,10多名研究生和教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孙继银和队友每天从晚上9点开始工作,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一个多星期没有任何突破。有知情人劝他:“那么努力都找不到漏洞,说明别人设计的系统过硬,写个报告交差就完了。”可是,孙继银不肯放弃,晚上继续和团队一起战斗,白天再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直到第10天,他们终于找出了该系统的9个漏洞。 研发单位根据孙继银的测试报告,对系统进行改进后进行了多次检验,投入使用后该系统再也没有出现过问题。“系队”打赢了“国家队”,让孙继银声名大振,专家们都说他扎的信息安全“篱笆”严实可靠。 独辟蹊径,耕耘在新学科“高地” 1999年9月,孙继银走马上任指挥自动化系主任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色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也是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关键。”为此,他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围绕人才需求设置特色教学内容。他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为课程“会诊”,组织完成了学科专业调整,新增了“信息研究与安全”等专业,淘汰了8门旧课程,优化了《指挥自动化系统与装备》等20多门课程。筹措资金建起的“二炮信息战研究中心”等9个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 围绕战斗力的提升寻找科研项目。孙继银与众多导弹部队建立起了“热线”,实现科研攻关与提升部队战斗力“无缝链接”。由他领衔研制的“指挥自动化远程综合训练系统”,实现了集专业理论培训、网络设备模拟操作、考试和测评于一体,配发部队后使部队训练实现了网络化。2006年,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围绕学科长远发展培养教员队伍。2005年,他得知博士后王忠即将出站的消息,先后5次登门求贤,终于将其招入他的团队。王忠现在已成为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员李琳琳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获5项军队科技进步奖。目前,他帮带的教员有5名破格提升为副教授,6名成长为硕士生导师,学科内中青年教员博士比例达40%。 (主人公图片为刘明松摄)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